正所謂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在如火如荼發展過程中,利用AI技術造假、偽造等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就在前不久,國內某大型銀行的人臉識別環節被詐騙分子攻破,詐騙團伙利用注入繞過、深度偽造等技術冒名頂替銀行卡持有者本人,從其銀行卡中盜取數十余萬元。
諸如DeepFake這樣的深度偽造技術,不僅對個人產生了影響和傷害,更是對各行各業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安全隱患,尤其是隱私度較高的金融領域。
那么面對如此現狀,又該如何破解?
7月20日,在“北大光華-度小滿金融科技前沿技術研討會”上,度小滿技術委員會執行主席楊青介紹了前沿AI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具體應用。
楊青認為,金融領域要做到AI防深偽,不僅僅是識別人臉的真假這么簡單。在AI科技與金融不斷深入融合的當下,獲客、風控等日常環節均在朝著智能化方向變化。因此,金融領域的AI防深偽,不應當只是針對DeepFake這種技術的單點突破,而是要守住整個鏈條、每個節點的安全,建立“全鏈條”屏障。
隨著人臉認證的普及應用,不法分子通過DeepFake這樣的技術來偽造人臉的詐騙也日益增多!把垡娢幢貫閷崱,這類虛假視頻肉眼往往無法識別,怎么防范這類新型風險?度小滿的防深偽技術,運用了千萬級樣本;從中提取了多域視覺特征:包含傅立葉頻譜特征、小波特征、和RGB空域特征等等,利用多特征融合共同輔助鑒偽。目前度小滿防深偽技術已經可以覆蓋各種深偽形式,比如靜態人像圖片活化和AI換臉等,千分之一誤報率下召回為90%以上。
反欺詐是金融風控審核的第一步,目的是排除“壞人”,對于通過這一步的“好人”,如何判斷他的信用,決定給多少授信額度呢?
央行征信報告是判斷個人信用的最重要依據,但征信報告存在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許多具備潛在價值的數據并未能被充分挖掘。為此,度小滿利用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它們進行分析和識別,再通過自監督預訓練模型,從而達到從文本中識別用戶風險的目的。
征信報告還蘊藏著大量的關聯信息。對此,圖機器學習模型便成了較好的解決方案,可以很好地識別、表達、利用關聯信息并獲得所需的知識,方便解決違約風險存在傳導性等隱患問題。
但在AI技術雙刃劍的這場“攻防戰”中,僅是上述的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楊青表示,度小滿還將持續加碼技術,繼續深入布局圖計算、RPA應用、多模態技術的落地應用;還將布局聯邦學習,全面提升數據保障方面的能力;并且探索低代碼技術,促進金融領域各項目的快速落實。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