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6日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2》(下稱《報告》)顯示,近年來多數主產區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且多年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在中國,糧食主產區分布于13個省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主產區省份糧食播種面積13.3億畝,占全國75.3%;糧食總產量5.4億噸,占全國78.5%。
《報告》顯示,2020年13個糧食主產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0.8元,比全國農民平均水平高出0.8%。但2013年至2020年糧食主產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呈現出相對較緩態勢。
來源:《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2》
《報告》稱,近年來,多數糧食主產區省份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且糧食主產省份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明顯。
具體來說,多年低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0個,2020年這10個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2.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6個百分點,其中,2020年四川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1元,為最低省份。
多年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省份有3個,分別是遼寧、江蘇和山東。2020年,這3個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3.0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8.2%。2020年江蘇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8.5元,高出四川51.9%。
在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構成中,財產性收入流量小、比重低。
《報告》稱,2020年,13個糧食主產省份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404.7元,比全國平均低3.4%;13個糧食主產省份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為2.3%,比全國平均低0.1個百分點。
《報告》稱,人均占有耕地多少及其流轉情況等雖然對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可能存在影響,但由于耕地流轉租金等的效應主要體現在農民間分配上,甚至轉移到擁有承包經營權的城鎮居民家庭,因而對農民整體增收效應非常有限。依靠提高土地流轉價格較難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且偏高的流轉土地價格,對糧食生產經營者的損害較大。
因此,糧食主產區靠提高耕地流轉價格水平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總體行不通。《報告》建議,各地可結合實際,探索新時代的農戶土地等權益退出新辦法,建設穩定和可持續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市民化新機制。
總體上說,市場化退出機制的風險較少,回旋余地較大,但進展可能較緩慢。
為促進糧食生產經營流轉土地價格合理運行,還可考慮建立農村退休制度。《報告》提到,可借鑒中國臺灣地區老農津貼制度,向符合條件的老齡農民發放較高的生活補貼,以置換老齡農民的土地承包資格權,切實降低糧食生產經營的土地成本。有償退出的承包土地歸農村集體,再流轉發包價格接受各地政府公布的參考價格指導或者約束。
具體來說,60歲以上老人放棄承包權,可獲得新型養老金或者老農津貼。新型農民養老金或者老農津貼水平,應明顯高于現行農民養老金水平,可基本保障農民衣食住行和基本醫療的經濟支出。不過,養老金置換承包權,在沒有成為正式法律之前,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考慮到與現行相關法律的相容性,可將探索的養老金置換承包權做法稱為農民自愿有償退出承包權的實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