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動性退潮之前,要系好安全帶。
繼美聯儲之后,歐洲央行上周加息50個基點,結束了2014年來連續8年的負利率,盡管為緩沖加息沖擊而開發了新的資產購買工具TPI,不過鷹派加息的聲音正在匯集。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Martins Kazaks最新表示,對下一次加息75個基點持開放態度。
同時,最近日本央行委員會最為“鴿派”的兩個委員卸任,被兩個“鷹派”成員替代,隨著明年3~4月日本央行的兩個副行長和行長黑田東彥卸任,市場預期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回歸指日可待。目前日本央行在穩利率和穩匯率上面臨選擇困惑,其拋售美國債反映穩定匯率的壓力較重,預計短時間內日本不會結束負利率政策和量化寬松操作,但前瞻指引的收益率控制可能會很快松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進入加息周期的央行占比已達76%,為1946年以來最多,其中亞洲的韓國、菲律賓、新加坡等都已啟動加息,以在全球流動性退潮前,扣上安全帶。
疫情以來,作為“三個火槍手”的美聯儲、歐央行和日央行,把持了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閥門。美國主要通過向居民撒錢的財政擴張和量化寬松,使量寬總規模達數萬億美元;自2014年歐央行采取負利率政策以來,歐元逐漸成為了又一個套利交易貨幣,國際金融機構從歐洲金融系統融到大量低成本的“容易錢”,在國際金融市場追逐高收益;此外,傳統的套利貨幣日元,一直為國際金融市場提供低成本的容易錢。
“三個火槍手”向市場大量投放流動性,并通過壓低國債收益率曲線,降低國際金融市場融資成本,這些低成本流動性流入新興市場和高收益債市場追逐高收益和成長性,在抬高市場風險偏好的同時,帶來了定價扭曲,令市場自身難以有效吸收和沖銷投資者日益提高的風險偏好,為系統性風險埋下隱患。
隨著“三個火槍手”不同程度地收緊流動性閥門,充沛于國際金融市場的低成本流動性將難尋其跡。這意味著全球資產定價邏輯生變: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風險偏好將下降,并回歸到市場可以承載和容忍的范圍之內,資金將向具有現金流貼現能力的資產回流。
顯然,全球資產定價邏輯邊際調整的風險不容小覷。
首先,靠過剩流動性滋養的風險資產將成為市場棄兒,尤其是靠講故事和靠做大資產規模吸引投資者的風險資產將會失去投資價值。高收益債市場的資金呈流出狀態,即隨著主要國家央行加息,國債收益率曲線走高,債市息差擴大,固定利息債與浮動利息債的互換利率將走高,這意味著利率互換市場投資者需補充保證金。這些年通過容易錢澆灌起來的低效資產需警惕。
其次,全球資金流向變化帶來的風險不容低估。目前全球資金流向較為復雜:一是資金從高收益債市場向股市和國債市場流動;二是資金從邊緣國家流向中心國家,如目前歐洲內部的邊緣國家國債與德國等國債的信用違約互換價格出現上升,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債信用違約互換價格也在上升;三是隨著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愈發成為經濟再全球化的亮點和趨勢,部分流動性伴隨FTA的貿易流進行重新配置,而目前FTA貿易正由世界貿易組織(WTO)下的求同存異轉變為求同排異,導致流動性出現結構性調整。
當前發達國家已表現出不惜經濟輕微衰退也要鷹派加息的堅決態度,反映全球資金流動性已到退潮時,這意味著所有投資者需在全球流動性退潮前,系好安全帶,通過降低自身風險偏好,將更多資產配置于具有貼現能力的權益市場等,使資產組合處于安全范圍之內。
就中國而言,則是在看護好跨境流動性風險的同時,搭建經濟內外均衡政策安全墊,同時通過包括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等體制機制改革,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總之,在全球主要央行進入緊縮周期下,操作上需用專業和理性為中國經濟系好安全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