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市場預期,美聯儲在7月28日凌晨結束的美聯儲7月FOMC會議上,再度宣布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25%-2.5%,追平了2018年底上一輪加息周期后的最高水平。至此,美聯儲年內已連續四次加息,并且連續兩次加息75個基點,抗通脹成為當前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同時,資產負債表的縮減將按計劃在9月份加速,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的每月縮減上限將增至350億美元,公債的每月縮減上限將增至600億美元。
市場對此反應積極,美股市場在議息會議后漲幅擴大,納斯達克收盤大漲4%,標普500上漲2.6%,美元明顯走弱降至106。相比之下,美債的表現較為“冷靜”,10年美債利率維持在2.8%左右變化不大。
圖/ic
加息75bp符合市場預期
業內分析認為,美歐央行激進加息總體上符合預期。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盡管鮑威爾在6月議息會議后稱75bp的加息并非常態,但從會議紀要來看,7月加息75bp確實也在美聯儲考慮范圍內。隨著6月美國CPI數據續創40年新高,達到驚人的9.1%,同時失業率依舊保持在3.6%低位水平,市場已對7月加息75bp早有預期,甚至一度認為更可能加100bp。7月26日芝商所利率觀察工具FedWatch顯示,美聯儲加息75bp的概率為72.7%,加息100bp的概率為27.3%。從歐元區來看,7月CPI同比也是續刷歷史新高達到8.6%,同時直到5月失業率一直在刷新歷史最低水平,5月為6.6%。歐央行6月會議紀要也指出,不排除在必要時以超過25個基點的增量行動。故在抗通脹已成為美聯儲和歐央行共同的首要任務的情況下,美歐央行7月激進加息總體上看符合預期。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發表機構觀點,認為美聯儲昨晚的加息幅度,不及其說服市場通脹受控般重要。在利率表決后,美國10年期盈虧平衡通脹率上漲8個基點至2.44%,但仍低于4,峰值3.1%。市場預期年末時政策利率升至約3.25%,這意味著到12月美聯儲將進一步收緊約100個基點。加息的速度仍將取決于通脹緩和的速度,鑒于近期增長數據一直在走軟,讓市場相信政策即將迎來拐點。不過,在美聯儲得到通脹降溫的證據之前,其認為投資者情緒難以持續改善。隨著收益率從峰值回落,成長股最近不斷推動股市反彈,MSCI世界成長指數本月迄今上漲4.8%,價值指數期間僅漲1.6%,但這趨勢難以繼續。雖然通脹在未來幾個月或會下降,但估計仍處于央行目標之上。自1975年以來,當通脹高于3%時,價值股往往能夠跑贏。另外,成長股的估值仍然相對昂貴,羅素1000成長指數市盈率比羅素1000價值指數高出70%,此估值差是長期均值35%的兩倍。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本次美聯儲利率決議,美聯儲承認經濟衰退風險加大,未來某個時點加息節奏趨緩。對于美聯儲放緩加息節奏原因,周茂華稱,考慮到美聯儲逐步進入加息中后段,利率環境進一步收緊,美聯儲通過適當放緩加息節奏,盡量降低政策緊縮對經濟復蘇造成嚴重沖擊。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消費、投資支出趨緩,顯示經濟在放緩。他預計年內隨后的3次政策會議仍有至少加息100bp,美聯儲希望盡快遏制高通脹,維護聲譽,加息前置,9月、11月、12月加息節奏:50bp、25bp和25bp,但如果8月通脹再度超預期,不排除美聯儲在9月加息75bp或更高。
中銀研究同樣認為,美聯儲未來加息步伐或將放慢。在利率決策方面,美聯儲重申持續加息是適當的,并堅定致力于讓通脹回落到2%的目標。當前,美國通脹率居高不下,6月CPI同比增長9.1%,漲幅創近41年新高。這反映出與新冠疫情相關的供需失衡、能源價格上漲和更廣泛的價格壓力,而俄烏沖突及其相關事件對通脹造成額外上行壓力。因此,美聯儲“高度關注通脹風險”,并將繼續大幅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在加息節奏方面,隨著利率升至高位,適時放慢加息可能是合適的。美聯儲未來的加息路徑取決于經濟數據,不會對9月會議提供政策指引。美聯儲希望在年底將利率提高至適度限制性的水平,即3.0%-3.5%。
對美股、美元影響幾何?如何影響我國
美股市場在議息會議后漲幅擴大,納斯達克收盤大漲4%,標普500上漲2.6%,美元明顯走弱降至106。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后續美股走勢仍持謹慎態度,主要是美聯儲加息處于中后端,縮表才剛起步,同時,美國經濟趨緩,明年衰退風險在上升;從企業層面看,需求前景放緩,金融環境收緊,強勢美元等,美國企業盈利前景趨弱,美股估值偏高。
美元方面,其表示美元維持強勢格局。美聯儲延續收水利好美元;從趨勢看,歐洲面臨政經局勢更加復雜,意味著美歐存在顯著的經濟基本面與政策面差等。
美聯儲強勢加息,如何影響A股和人民幣走勢?
對此,周茂華首先分析政策層面:國內糧食連年豐收,生產生活加快恢復政策,國內保供穩價措施力度不減,生豬產能已恢復至常年水平,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物價走勢整體溫和可控;加之金融體系保持穩健等,我國政策保持獨立。
談及股市,他認為美聯儲政策對國內影響有限,主要是中美處于不同經濟與政策周期中,一國股市最終還是要回到本國經濟基本面。
從趨勢看,國內經濟發展前景、股市走勢確定性高,人民幣資產與其他市場關聯度不高,人民幣匯率走勢平穩,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等,在全球政經前景復雜、市場波動劇烈環境下,人民幣資產有望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
持續加息正在累積金融市場風險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持續加息正在累積金融市場風險。從歷史經驗來看,持續大幅的加息會在短期內抑制高敏感度的利率(比如貸款或按揭利率)。但如果政策利率持續上調且調整的幅度過高,在金融市場整體收縮以及整體債務占GDP比重高企的環境中,債務負擔加劇的隱患會提升金融市場對持續政策收緊的反應,當這種持續的行為累積到一定時刻,金融市場可能會出現“集體性”恐慌,這會導致部分市場(如地產市場)出現大規模的資產調整。疫情后,美國總債務水平的快速抬升已經放大了金融市場的敏感度。具體來說,美國債務占GDP的比重(Debt to GDP ratio)已經由疫情前的106%上升至137% 。此外,美國家庭的償債率(反映美國家庭償債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Debt service ratio)在2021年4季度后快速提升。如果進入下半年,美國9月或12月的加息幅度仍保持在75個基點,那么美國家庭償債率進一步抬升可能會加劇美國家庭部門在金融資產上的快速調整,這將導致金融不穩定性進一步被放大。更加讓市場所憂慮的是,目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將控制通脹擺在首要位置。
因此,維護金融穩定或者承擔金融風險的負擔就落在了貨幣政策框架的其他部分。但是,無論是從新泰勒規則,預測目標制,或者美聯儲的四種“補償性”策略(如平均通脹目標,名義GDP目標等)來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框架仍然缺少在強勢加息以控制通脹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金融市場積累的脆弱性風險。這種長期累積的金融風險往往會導致經濟脫軌,加快經濟出現硬著陸。在美聯儲無法拿出更加先行有效的金融穩定性政策前,階段性放緩加息節奏可能是一種權衡的選擇。
同時,美國經濟內需動能減弱,增長前景惡化,還面臨“技術性”衰退風險。
中銀研究分析指出,美聯儲承認,近期的支出和生產指標已經走軟。根據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最新預測,2022年二季度美國實際GDP環比按年率計算將萎縮1.2%,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陷入“技術性衰退”。一是居民消費出現疲軟跡象。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統計,美國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95.7,較6月下降2.7,創2021年2月以來新低。對通脹的擔憂,尤其是汽油和食品價格上漲,令消費情況承壓。隨著美聯儲加息以控制通脹,消費者對汽車、住宅和主要家電的購買意向在7月均進一步回落。二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放緩。高通脹抑制了對服務提供商的需求,導致工廠訂單和生產全面收縮。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數據統計,美國7月綜合PMI初值47.5。其中,服務業PMI初值47,制造業PMI初值52.3,制造業產出指數初值跌破50榮枯線,創兩年來新低。三是房地產銷售明顯下滑。2022年上半年,美國成屋銷售大幅回落,從1月的649萬戶高點下滑至6月的512萬戶,降幅達21%。房屋銷售合約取消從5月相對正常的12.7%跳升至6月的14.9%。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持續加息外溢效應明顯,中銀研究提醒新興市場需警惕三大風險:一是緊縮貨幣政策抑制全球需求,導致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加息背景下,全球金融條件收緊,融資環境惡化。中小企業、低評級企業的再融資成本增加,信用違約與破產風險加大,進而抑制投資與經濟增長。二是美元持續走強,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壓力增大。面對高通脹與美元指數走高的雙重壓力,部分新興市場陷入貨幣危機,甚至金融危機。2022年以來,斯里蘭卡、老撾、土耳其等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分別高達44.6%、25.4%和22.2%。部分金融脆弱國家,甚至面臨主權債務風險。三是新興市場遭遇資本外流。自2022年3月以來,新興市場資本加速流出。3-6月新興市場投資組合連續凈流出,累計流出427億美元。其中,6月投資組合資金凈流出66億美元。
美聯儲是否過了緊縮最快的階段?
美聯儲是否過了緊縮最快的階段?對此,中金劉剛、李赫民、李雨婕團隊分析認為,“美聯儲緊縮最快階段可能接近過去。”
他們分析指出,“基準情形下,我們傾向于美聯儲緊縮最快的階段接近過去,主要是考慮到緊縮接近完成任務、通脹或出現局部緩解、以及增長壓力開始抬升。但是,在9月FOMC會議前依然存在一定變數,因此從相對更穩妥的角度,屆時可能會提供緊縮是否能夠徹底降速和退坡的更多線索。”
綜合而言,市場對于未來政策退坡預期的提前博弈并非完全沒有道理,美聯儲政策也可能的確在接近緊縮最快的階段,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也不難看出,在這一過程中也依然存在變數,例如接下來兩個月的通脹路徑、將要公布的美國二季度GDP數據、以及當前正在披露的7-8月美股二季度業績等。因此,在這一期間,不排除出現預期的反復博弈、特別是圍繞關鍵經濟數據,從更為穩妥和偏右側的角度是等到政策退坡和通脹回落更為明確后,而這一時點從中金劉剛、李赫民、李雨婕團隊目前的預測來看對應9月份之后。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加息75bp 回歸中性利率,鮑威爾政策立場偏鴿派全年緊縮斜率已翻過最陡坡。
利率區間方面,美聯儲加息75bp將基準利率區間上調至2.25%-2.50%,政策利率上限也正式觸及中性利率;逆回購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作為利率走廊也整體上調75bp,符合市場預期,略低于我們此前預期。會議前,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對加息概率的定價分別為7月加息75bp,9、11月加息50bp,12月停止加息。對應年底政策利率為3.25%-3.50%,超出中性利率近100bp。
縮表方面,美聯儲將按原定計劃繼續執行,本月速度為475億美元/月(300億國債+175億MBS),9月起速度將提升至950億美元/月(對應600億國債+350億MBS)。從縮表的終點來看,當前美聯儲的中性預測為:縮表將持續至2025年年中,縮表規模共計2.5萬億美元;縮表終點對應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為5.9萬億美元(預計占GDP的22%),對應準備金規模占GDP的比重達到8%。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路徑僅是美聯儲根據資產到期結構給出的測算結果,未來的政策路徑仍會根據基本面和流動性狀況進行相機抉擇。
展望未來,李超認為本月美聯儲加息75bp(綜合考慮美聯儲聲明和鮑威爾會后記者問答的政策立場)也基本確認了全年美聯儲最鷹派的時候已過,全年緊縮斜率已翻過最陡坡。
編輯 陳莉 校對 王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