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地高溫預警之下,四季如春的昆明成為旅游業“頂流”。加上云南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旅游業恢復發展,暑假期間,云南旅游(002059)熱度持續攀升,旅客人次已經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九成水平。不少云南當地人表示“很久沒有見到過這么多人了”,更有網友調侃“半個中國的人都來云南避暑了”。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看到,工作日的下午,昆明滇池邊多個景區里依然游人如織,部分景點門口還需排隊查健康碼打卡入場,直至晚上接近22點,古鎮里仍然人頭攢動。多家民宿酒店滿房,網約車打車還需排隊等候,全市旅游大巴傾巢出動仍然不夠用。
“很久沒見這么多游客”
7月底,深圳連續多天最高氣溫超過35℃,而“春城”昆明最高氣溫也不超過27℃,大多數時候,二者之間的氣溫相差超過10度。就在深圳人穿著短衣短褲都不敢外出的時候,昆明人早晚還需要披上個薄外套。7月25日,記者一行從深圳出發前往昆明,一下飛機就感受到了久違的涼爽。
就算是工作日下午,景區里依然游人如織。在百度地圖風向標里,位于五華區的翠湖公園是昆明市甄選必玩榜第二名,近期超過25萬人導航來過這里。一入園就可以看到,游人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大樹下、翠湖邊都坐滿了人;陽光并不猛烈,打傘者不多。同為五華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里,游客摩肩接踵,正靜靜地閱讀著墻上的歷史內容。
打開攜程APP可以看到,昆明大多數酒店已被約滿。7月27日,記者訂到官渡古鎮附近的一間民宿,該民宿老板對記者表示,6月底以來就已經天天滿房,當天是因為有人退訂才空出兩個房間;7月28日及后面幾天都已經滿員,無法續住。
該老板還表示,民宿價格確實比之前上調了一些,據她所知,附近的酒店都很少有房,民宿也大多被訂滿。“很久沒見過這么多游客,原來我們這里前臺兩個人看著就可以了,白天和晚上分別一個人。現在白天需要兩個人,就臨時雇了個兼職的。”她說道。
官渡古鎮里文化古跡眾多,是昆明地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百度地圖顯示,近期有超過45萬人導航來到這里。晚上22點多,古鎮里依然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熱門餐館前用餐還需排隊等候。
從古鎮驅車約10公里來到昆明斗南花卉市場,更能切身體會“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等詞的含義。這里是全亞洲最大的鮮花交易市場,全國每天賣出的鮮花里有80%批發自這里。花市旁邊的“郵局咖啡”老板對記者表示,近期旅客明顯增多,她覺得人流量比疫情前還大。
旅客一多,打車也不容易。7月27日晚上21點半,記者從花市出來,打算用網約車打車回官渡古鎮,但足足等了20分鐘才打到車。閑聊中,在昆明生活了十幾年的網約車司機對記者說道,“從來沒見過昆明有這么多人。”第二天早上9點,官渡區下了一場雨,打車更加困難,記者等了足足30分鐘才打到車。
旅游大巴不夠用
宜居氣候是近期昆明旅游熱的最重要原因。在7月14日公布的《2022年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中,昆明以94.21分排名第一,云南躋身前十名的州市還有大理、麗江和保山三地。
事實上,昆明的旅游熱從6月中旬就開始了,進入7月,游客人數更是迅速增長。數據顯示,昆明旅行社單日游客接待量最高達4萬人。昆明本地的3000輛旅游大巴車早就滿載運行,為了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一些非旅游大巴也被臨時“征用”。
云南省旅行社協會副會長、昆明市旅行社行業協會會長朱伯威曾表示,7月1日以來,每天入滇團隊游客超過3萬人、旅游團隊突破1000個,已達到2019年暑期游高峰時的水平。昆明已從各個州市調配相關的大巴,甚至是調用客運公司的大巴,經過短期培訓,能夠在高峰期間上崗運營,這部分大巴有5%-10%左右。
昆明旅游的強勢復蘇,除了天氣原因外,政策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年初,云南提出“2022年旅游業核心數據要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即游客量8.0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1035.2億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云南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已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85.5%和73%。
為了提振旅游業,云南先后出臺了紓困幫扶措施13條、支持旅游業恢復發展措施20條、優化營商環境措施27條等措施。云南省政府計劃今年向來滇、在滇游客發放文旅消費券2億元、自駕游加油券1億元;5月1日至12月15日,對云南省70余家A級旅游景區進行門票減免額度50%的補貼。此外,云南還在全國率先推出隔離險、退團險。據不完全統計,自4月15日兩個創新險種上線以來,67人已享受退團險賠付、44人已享受隔離險賠付。
暑期云南旅游熱持續上熱搜,除昆明外,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地也人滿為患。有網友戲稱,“中國有一半的游客在云南”。到了7月底,云南旅客人數還在持續攀升。飛豬數據顯示,暑期云南跟團游的預訂量已經恢復并超過2021年同期。近兩周,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等多個城市的酒店成交額同比翻倍增長。其中,西雙版納酒店成交額同比增超2倍,大理酒店成交額同比增超150%。
(責編:張騫爻;攝影:黃劍波)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e公司。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