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六七年,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日益加劇。今天,這種滑坡的“高潮”是美國的民調數據。該數據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可悲的是,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現在對美國持有明顯的負面看法。華盛頓的這些舉動是政客們根據美國公眾對中國看法“讀心術”的回應,他們不想在涉華問題上顯得“軟弱”。
就臺灣問題而言,我認為,美國會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卻不是唯一的問題。維持一個有效的全球治理結構、貿易和全球化、網絡安全以及打擊恐怖主義、販毒和人口販運等都是重要的合作領域。維護雙方的穩定關系,華盛頓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的,美國將繼續以激怒中國大陸的方式支持臺灣,中國大陸也會做一些在海峽宣示主權的事情。負責任的全球大國不能讓這些刺激導致戰爭,而應該讓它們成為兩國進行坦誠和相互尊重對話的基礎。我們需要盡快重啟中美關系。
臺灣海峽的現狀已經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特朗普。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不顧中國大陸的反對,加深了與臺灣的關系。特朗普政府向臺灣地區出售了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武器。回想一下,特朗普在就職典禮前與蔡英文通了電話,這是自1979年以來美國和臺灣最高級別的接觸。特朗普還派出幾名政府高級官員前往臺灣,其中包括一名現任內閣成員。在特朗普總統任期的最后幾周,美國國務院取消了長期以來對美國官員與臺灣官員會面地點和方式的限制。但不要忘記,拜登政府延續了這一方針,繼續軍售,堅持特朗普政府允許美國官員更自由地會見臺灣官員的決定。所以,是的,臺灣海峽的現狀確實有著緩慢而穩定的改變。
不過,我愿意認為,美國對臺的戰略模糊性仍然存在,特別是因為美國仍在斷斷續續地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坦率地說,美國放棄一個中國政策是不明智的。美國公眾會愿意因為一個核大國的歷史性領土要求而與這個國家開戰嗎?臺灣問題可能會引起美國的興趣和關注,但它不是美國領導人或公民最關心的問題。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思維是擰巴的。一方面,我們似乎希望有護欄,并在雙邊合作的時候談得很好;另一方面,美國的一些行動卻對中國采取了更加敵對的態度。在這種環境下,它只會鼓勵越來越多的好戰言論。美國媒體和某些政治意見領袖在描述中國武裝力量時傾向于兩極化:中國人民解放軍要么是一只紙老虎,因為它幾十年來沒有戰斗經驗;要么是一個龐然大物,將在一天內占領臺灣,用核武器攻擊美國太平洋(601099)艦隊。也許我們應該看到解放軍的真實面貌:與美軍非常相似,它是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擁有最先進的武器系統、令人信服的軍事理論和相當強的武力投射能力,它既能保衛中國,也能保護其戰略利益。也許這應該足以向那些誤讀解放軍的美國輿論臉上潑一盆涼水,鼓勵緩和,減少好斗的言辭。
美國去年在阿富汗的表現,以及為了避免將自己和北約卷入與俄羅斯的直接沖突,決定不向烏克蘭提供戰斗支持的做法,損害了其戰略信譽。綜合起來,這些行動削弱了美國與盟國建立信任的能力。這也許可以解釋拜登為何一再聲明和保證他要用武力保衛臺灣,意在增強美國在臺灣的可信度。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通過軍售和密切的軍事關系支持臺灣地區的自衛能力。美國正在盡可能多地重復這一承諾信息,以減輕臺灣人的擔憂,即他們可能會被迫獨自抵御解放軍,代價是數千人喪生和可能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
我愿意認為,中美之間存在剎車機制,但我擔心美國政策目前陷入了“全是油門,沒有剎車”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是由中期選舉周期中的某些政客和公眾輿論驅動的。拜登政府延續了前任美國總統開始的進程,慢慢淡化一個中國的內涵。強調“與臺灣關系法”和對臺“六項保證”,同時無視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華盛頓正在走上一條慢慢喪失一個中國政策共識的道路。我越來越擔心,我們正看到一種背離和平共處的趨勢,對中國采取冷戰思維。這種心態執意將中國作為美國某些國內社會弊病的替罪羊,并在從學術到衛生、從智能技術到經濟等各個場合將其貼上“敵人”的標簽。
但是,關于中美是否會就臺灣問題爆發軍事沖突一事,我樂觀地認為概率非常低。一些現實主義者可能傾向于概率更高一些。但是,由于該地區有如此多的船只和飛機,以及日益敵對的言論,由于錯誤、對意圖的誤讀、對威脅的錯誤評估、對官方聲明的誤讀,甚至是技術故障或失敗,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將不僅僅是外部的。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會讓我們離戰爭越來越近,這是中美都不想要的,也將是世界無法承受的。(作者是得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政治科學和地理系主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