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銷售復蘇仍處艱難通道,“地產銷售”作為房地產鏈條的源頭活水,是觀測房地產基本面的最關鍵指標。
在5、6月份出現短暫的同比回升之后,房企整體銷售在7月又有所降溫,年度業績兌現難度再次加大。盡管7月歷來是銷售淡季,房企在7月份增加供應的意愿都有所減弱,市場需求和購買力也有下滑。
從克而瑞數據亦顯示,TOP100房企1-7月累計銷售操盤金額的同比降幅仍保持在49%的較高水平。不僅如此,7月以來不少房企出現債務實質違約,停工范圍進一步擴大等問題,都或意味著本輪房地產市場波動的趨勢更為復雜。
融資方面,2022年7月,房地產企業信用債與海外債發行規模同比仍保持下降趨勢,但降幅有所收斂。其中,信用債發行規模為466.24億元,相較于去年7月543.85億元,同比下降14.27%。7月內地房企海外債發行規模為6.75億元,相較于去年7月332.2億元,同比下降97.97%。
政策松綁邊界已探明,短期重心集中在“保交樓”。同時,政策端依然是接下來樓市走向的關鍵指引。自去年四季度政策松綁方向確立,從助企紓困到全局性下調房貸利率水平,“供給和需求”層面的地產放松政策正經歷由點及面演進,各地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實現松綁的合理兌現。但整體在“追求穩定而非刺激”的松綁邊界下,市場還是有一定“局限性”擔憂。
而結合本次政治局會議“保交樓、穩民生”,以及鄭州地方政策來看,后續在供給端,民營房企的資金壓力緩解還是只能依賴市場信心恢復以及自我紓困,鄭州政府給出的房企紓困模式來看,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及保障性租賃住房之外,AMC介入處置不良資產,引導房地產資金進入良性循環狀態進程或加快。
需求端而言,推動改善型需求或成重要破局點,縮短房屋限售時限、出售稅費減免、甚至放寬多套房限制等漸進式的寬松,有望推升市場量價逐步復蘇。
地產估值仍階段性承壓,二線央國企或是超額收益來源。在民營房企融資偏緊的局面大概率延續,以及銷售壓力加大、居民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地產板塊估值仍階段性承壓。
在政策托底基調、金融機構、房地產開發企業等各部門協同努力下,弱復蘇的局面有望繼續支撐,期待在“金九銀十”能看到推貨高峰的恢復正常,以及企業信用和投資的復蘇。板塊內部來看,二線央國企有望憑借融資優勢、拿地和貨值優勢,獲得板塊內的超額收益來源。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金證研。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