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開始討論“戰時躲哪最安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積電廠成“首選”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后,解放軍從4日起一連多日在臺灣島周圍舉行實彈演習。不少島內民眾相當擔憂,不停思考若是兩岸真的發生沖突,自己究竟該采取什么行動,尤其是臺灣哪些地方更安全。
在島內多項調查中,臺北故宮博物院都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據臺灣中時電子報近日報道,在島內最大匿名論壇之一“Dcard”上有人于4日當天掀起熱議,“如果真的戰爭了,你會怎么辦?”有不少網民稱,若兩岸真的開戰,當務之急是把儲蓄全部領出來,準備好充足的物資和藥品,躲在防空洞或地下室,切忌外出,且立刻搬離大臺北圈、機場、軍事要地的附近,而最好的躲藏地點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實際上,這個說法早在2月俄烏戰爭爆發時就有人提出,當時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就表示,除了地下室和防空洞,“躲在故宮保證不會被炸!”
臺北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雖然“戰時躲故宮”的說法在島內民間長久以來廣為流傳,但最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表態,讓不少人開始“信以為真”。據臺灣《中國時報》8日報道,針對盛傳民進黨當局準備從臺北故宮博物院近70萬件藏品中挑選9萬件精品轉移至美國、日本以尋求保護,臺北故宮博物院7日澄清絕無此事,院長吳密察稱,7月底已演練沖突爆發時的疏散計劃,但相關細節事涉文物安全,不便對外說明。不過藍綠“立委”都表示未收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計劃,認為應安排項目報告說明。民進黨“立委”王美惠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約有70萬件文物,主管機關更應該盡快研議出“戰時因應措施”。據警方透露,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11日、18日分別舉辦反恐、防災疏散演練,目的是萬一發生戰事,能夠阻殲“武裝分子”。臺“立法院長”游錫堃8日稱,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非常珍貴,一定要想辦法加強保護。
不過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認為,所謂“保護文物”是個假議題,因為這次解放軍演習充分說明“一旦動武,必環島包圍”。他分析說,若開火,大陸武器也算精準,不至于專門瞄準臺北故宮博物院,“若登陸,也不可能正經戰不打,先派精銳部隊占領故宮搶文物”。他還稱,“臺灣要撤文物,海上被包圍,陸地根本沒有什么縱深,文物撤什么退?”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認為,關鍵還是要把文物留在原地,“假如發生戰爭,原有的庫房就很安全,這是所有故宮退休人一致的想法”。她說,臺北故宮位于陽明山的安山巖盤,“不需要移動,不需要疏散,所有文物都有護防,故宮本身就有安全設施,內部人員都知道,各種文物都有各自的庫房,還有非常安全的山庫庫房”。她表示,關于災難時的疏散演練一直都在進行,這次演練并不是特別的事,“真到那時候,要做的就是把陳列的3000件文物收回到庫房”。還有輿論稱,當年蔣介石需要疏散故宮文物,是為了躲避日本轟炸,現在即使兩岸爆發沖突,也不會有人刻意炸臺北故宮博物院、毀國寶,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地址在很安全的地帶,即便發生地震也很安全。
另外一個島內普遍認為安全的地方就是臺積電。4日起,就不斷有網民在島內論壇PTT上討論,臺積電是否是“解放軍打來后最安全的地方”,甚至有人直接提問“臺積電廠房能否擋得住導彈”;還有人諷刺說,大陸不一定打,反而要“小心美國”。臺灣《今周刊》8日援引澳大利亞學者的分析稱,大陸非常依賴臺積電的芯片,一旦少了臺積電,反而也會傷了自己的經濟。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采訪時稱,大陸若“武力侵臺”,各方都是輸家。臺灣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稱,美國和大陸最關心臺灣的就是半導體生產這件事,因此臺灣的重要性不是有多少兵、多少部隊,而是在于臺積電。他還稱,臺灣能夠在國際上維持生存,不是靠民進黨或蔡英文,而是靠半導體,“這是臺灣的重要性”。
中國臺灣新竹市,臺積電標志
8日,“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公布的民調顯示,64.2%的受訪民眾認為應該與美國和大陸都保持友好關系。臺灣中時電子報8日稱,解放軍4日12時至7日12時進行“環臺”實彈演習,一項最新的街訪視頻顯示,不少民眾表示會擔心,但對局勢感到無可奈何。有人說,“這次真的有比1996年那次還夸張,怕是一定會怕的”;有人說,“不要去挑釁對方就沒事”;還有人表示,“兩岸和平最重要”。
“中華戰略學會”副理事長傅應川8日撰文認為,從軍事戰略上看,美國在臺海地區并沒有優勢,“如今勝負已分,共軍已勝”。而解放軍此次之所以會勝,是因達到兵法上的至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借軍演創造了一個對解放軍有利又使美軍不敢奪取的環境。臺灣未來最好的路就是和平統一,避開“武統”。臺灣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8日稱,大陸此舉一方面反擊美國自特朗普時期起在涉臺事務上的挑釁,也是對執意奉行“臺獨黨綱”的民進黨當局及蔡英文的最后通牒。他奉勸蔡英文對于“玩火者必自焚”應有所警惕,當機立斷放棄“臺獨”主張。
臺灣《聯合報》8日發表社論稱,解放軍圍島演習,幾乎是“類武統”的程序驗證。導彈封鎖先上場,然后是多批軍機軍艦大舉跨越所謂的“海峽中線”,并接續演練對地攻擊,完整模擬攻臺劇本,“臺灣被壓縮的戰略空間,回不去了”。
番外
臺積電是臺灣人心中“護島神山”?臺媒:臺當局政策令再多“神山”也保不了臺灣
在臺灣民眾認為的“最安全的地方”中,臺積電是個很特別的存在。
臺積電全稱為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1987年創立于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經過3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芯片代工制造服務的龍頭,員工超過5萬人,主要廠房分布在新竹市、臺中市、臺南市。2019年8月,臺積電在“全球頂尖100家公司”排行榜中,依公司市場價值名列全球第37名。
之前,臺灣人所指的“護島神山”是中央山脈,因為它能抵擋臺風。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芯片生產在全球各地工廠停工,造成需求量大增,臺積電生產的芯片自然成為各方爭取的對象。2020年疫情重創全球,臺灣經濟卻逆勢增長,其中半導體產業是主因之一。因此,島內民眾開始把臺積電稱為“護島神山”。
美國一直覬覦臺積電,此次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期間,就與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會面。臺積電近年在美日設廠,以及美國籌組的芯片四方聯盟,其實顯示了美國對臺積電的復雜心態,既想掌握其技術,利用臺積電制約大陸芯片的發展,同時又防備這家企業,意圖減少自身對它的依賴。臺媒直言,臺積電“如履薄冰”。
此前,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期刊發表一篇文章,由兩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美國國際關系及戰略學者合寫。他們提出以所謂“覆巢、焦土”概念嚇阻解放軍“武力犯臺”,建議臺灣采取先破壞臺積電設備,以說服大陸相信就算“武統”成功,也只會得到毫無價值的臺灣,如此大陸可能三思,美國也不必承擔軍事干預的風險。有島內輿論直言,這篇文章是對臺灣當局的一個警訊,“在美國的決策思維及辯論中,臺灣的利益及地位何在?甘為美國的代理人,須付出哪些代價?”
《聯合報》近日一篇評論認為,臺積電作為一家大企業,周旋在各方之間必須仔細拿捏分寸。雖然它在臺灣被形容為“護島神山”,但要護臺靠不了“神山”,而是要領導人把地區帶到正確方向。過去6年多來蔡英文當局的政策方向,讓臺海情勢再度成為區域沖突的引爆點之一,就算有再多“神山”,恐怕也護不了臺灣。
《中國時報》稱,臺灣人對臺積電以“神山”形容之,是因為有人認為有臺積電,歐美各國都會保護臺灣,以免落入大陸手中。但如果說歐美各國為了臺積電而愿意出兵不惜與大陸一戰,“是腦補過頭了”。臺積電或許是全球最尖端的半導體制造廠,但并不是毫無替代性,別忘了還有三星、英特爾等制造商,歐美沒有非為臺積電一”的動機,更何況,美、日紛紛把臺積電拉去本國投資設廠,更無為半導體產能一戰的動機與可能。至于說以威脅破壞臺積電讓大陸不敢“犯臺”,則是無知到極點。如果大陸以武力收回臺灣,絕對不是為臺積電的產能,因為遠在臺積電尚未誕生時,大陸就表示要統一了。這是出于民族意識的需要,決不容許臺灣分裂。文章說,臺灣應力求兩岸和平、少當美國的馬前卒,寄望靠臺積電保護——不論是哪種護法,還真是不切實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