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科技是否有邊界?金融科技同穩經濟的關系是什么?金融科技倫理是自律自發還是受外界要求?
近日,浙江數字金融科技聯合會金融科技倫理(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聯合數字金融開放研究平臺,共同主辦了一場圍繞“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的研討峰會,政、產、學、研近40位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全天的熱烈討論,暢談金融科技熱點問題,提出金融與科技應相向而行,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在推動生活便利、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復雜多樣的倫理挑戰和潛在風險。金融同科技,究竟應該攜手同行還是劃清邊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金融同科技要相向而行,金融需要擁抱科技,不斷吸收科技最新成果來改造傳統金融,科技也要明確金融服務規范,從而發揮科技的積極作用。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也進一步表示,在當前要穩住經濟大盤的背景下,討論金融科技問題具備重要意義。從根源上來看,金融風險來自于實體經濟,金融科技有助于金融體系運行的風險防控,彌補人工控制風險的不足,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如何真正為服務實體經濟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黨委書記胡濱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找到適合金融科技發展的監管和治理的理論基礎,營造既能鼓勵創新又能防范風險的平衡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科技穩經濟的作用。
浙江數字金融科技聯合會會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圣林提到,全世界對金融科技的“負責任”充滿期待,對其倫理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聯合國倡議負責任的投資原則、美國國會最近提出《負責任的金融創新法案》,人民銀行也提出打造負責任的金融科技新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指出,倫理強調內心自覺和內部治理,是自律的范疇。達成負責任的金融科技,要圍繞“促進金融科技向善行善”這一目標,把握“以人為本、公平公正公開、倫理自覺先行、倫理風險可控、敏捷治理”五項原則、及“成立組織、制定規則、數據治理、技術應用、審查評估、創新試點、人才培養”七條路徑。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段偉文也提出,科技倫理治理要走向正軌,和科技創新一樣有從0到1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當下對數字化的運用已到了新的階段,需要帶著新的認知方式來看待問題。
現場參會的企業代表,螞蟻集團副總裁、安全和隱私技術委員會主席韋韜表示,金融科技倫理對于企業而言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當前技術同倫理、治理、法律強交叉的背景下,螞蟻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算法公平等領域扎實踐行,如何進一步向前發展還需行業繼續探索共識、獲得監管指引。惠瀜科技董事長周波則建議,金融科技倫理建設的頂層設計應該針對不同企業分層次、分階段設置。
浙江數字金融科技聯合會(Zhejiang Association of Fintech,簡稱ZAFT)金融科技倫理(專業)委員會成立于去年3月,為全國首個省級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呼吁金融科技從業者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穩妥創新,并在發展中充分考慮公平包容、開放共贏、安全審慎、尊重倫理和社會責任。過去一年,委員會陸續發布《浙江金融科技倫理七倡議》、參與《金融科技倫理指引》國家標準編寫、參與《金融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發布《算法應用的用戶感知調查與分析報告》等。
“數字金融開放研究平臺”簡稱“開放平臺”,2019年由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螞蟻集團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發起和支持設立,旨在提高中國數字金融學術研究水平,增強中國參與全球數字金融治理的話語權,加強學術界和業界在數字金融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國數字金融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