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繼立陶宛政府去年11月批準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引發中方強烈抗議后,立官員仍不斷打“臺灣牌”。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副部長瓦伊丘凱維丘特近日竄訪臺灣,中國外交部12日宣布對瓦伊丘凱維丘特采取制裁措施;暫停同立交通與通訊部任何形式的交往,暫停同立國際道路運輸領域交流合作。
去年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下文簡稱“合作”)。今年8月11日,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分別宣布退出。有外媒將愛拉退出“合作”與立陶宛相聯系,但中國國際關系問題專家分析認為,愛拉退出和立陶宛性質不同,前兩者并未顯示出以蓄意破壞的方式發展對華關系的意圖,且表露出繼續同中國發展務實關系的意向。
愛沙尼亞外交部11日在其官網發表聲明稱,該國自去年2月峰會后就再沒有出席“合作”的任何會議,并決定不參與這一“合作”。聲明還稱,愛沙尼亞將繼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關系。同日,拉脫維亞外交部在網站宣布了類似決定。其聲明稱,考慮到目前外交和貿易政策的優先事項,拉脫維亞決定停止參與該“合作”,但將繼續努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務實的雙邊關系。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是由中國與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16個歐洲國家于2012年共同建立的合作平臺。2019年希臘正式加入。去年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當時回應稱,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機制成立9年來成果豐碩,不會因個別事件受影響。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合作”秉承自愿原則。由于國家體量的原因,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對該“合作”的參與度和利益關聯度一直較其他國家更低,代表性不強,再加上近期國際和地區形勢的巨大變化,使這些國家認為需要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安全和地緣政治而非經濟合作中,因而作出上述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宣布退出“合作”后,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帕特爾12日對此表態,宣稱“尊重并支持”兩國的決定。崔洪建認為,波羅的海三國退出的背后,美國因素也不可小覷。“美國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帶風向,比如妖魔化中國的形象,在俄烏沖突中把中俄捆綁在一起,以離間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關系;二是對這些國家出現的一些針對中國的錯誤言行給予政治外交支持;三是在全球打造所謂產業技術聯盟,在現實利益上對這些國家進行重點誘惑和拉攏。”
“如果一味跟著美國走,這些國家將失去許多和中國合作的機會。就連歐美都承認,經濟中心正在向亞太轉移。此外,以后在一些政治外交議題上,它們也將更難獲得中國的支持。”崔洪建表示,整體來說,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不會散架,不會倒臺,也不會失敗,因為大部分國家都希望繼續通過這一框架實現自身利益。 (白云怡 張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