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15日電 題:后疫情下在線旅游平臺如何觸底反彈?
作者 江瀚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2022年暑期的“前半段”,在避暑納涼、親子出游等需求的推動下,旅游市場呈現了快速復蘇的態勢,長線游、跟團游均加速回暖。7月份,游客的出游距離進一步延長,國內長線游產品訂單占比超過半數。其中,云南、海南、四川、新疆、貴州、內蒙古、湖南、山東、廣西、福建等地成為今夏最熱門的長線游目的地。
攜程發布的《2022年暑期旅游市場趨勢報告》顯示,國內旅游市場邁入復蘇進程。截至7月12日,近半個月通過攜程預訂暑期旅游產品的訂單總量環比上漲超過九倍,增勢迅猛。
不過,雖然旅游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報復性反彈,但是近期海南、北海、新疆等地疫情的反復也給旅游業帶來了一些不確定因素。面對“報復性旅游”和疫情反復的狀況,在線旅游平臺到底該如何實現觸底反彈呢?
做好本地化的發展與應用
之前在線旅游平臺主打的是長途業務,長途消費也是中國旅游多年來的一個主要方向。但在后疫情時代,長途旅游中不確定性的風險依然存在,市場的發展空間與風險對沖的空間相對有限。在此情況下,在線旅游平臺原先的業務模式必然要進行有效地改變,從而滿足新時代市場發展的需要。
相比于傳統的長途旅游,本地旅游的特點為多次反復消費,長途旅游很大程度上是一錘子買賣,對于不少旅游地消費者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會去一次。再加上長途旅游行程偏長、時間也偏長的特點,必然會導致市場是價格敏感型消費,相較旅游體驗來收,消費者或許會更加在意價格。所以很多在線旅游平臺對于傳統長途旅游采用的是價格戰策略,即用低價來吸引用戶。
另外,本地、近程旅游對于服務的要求更高,對于旅游的深度要求更深,這就需要平臺沉下心來去挖掘自身的市場資源,并且擁有足夠的市場定價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市場的長期發展。
疫情前,旅游市場往往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規劃,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2022年的旅游幾乎都是“說走就走”的旅游,消費者的旅游變動性非常顯著,這就對在線旅游平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不斷加強即時性甚至是當下的旅游服務;二是不斷提升服務的深度保障;三是完善對于不確定性的保障體系。旅游產業的新特點決定了在線旅游平臺需要擁有更多的變化和風險防范能力。
用內容更好地驅動旅游的發展
除了應對后疫情時代特點的旅游變革之外,新消費趨勢的變革也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隨著“90后”“00后”為主體的Z世代消費者逐漸成為消費的主流,內容驅動型旅游不斷增多。
對于Z時代消費者來說,他們往往習慣于通過短視頻、直播以及攻略等進行旅游決策,旅游的需求也早已從傳統的觀光型旅游向著體驗旅游、個性旅游的方向發展。因此,需要平臺下大力氣加強內容建設。第一,在內容布局方面,加大旅游內容的建設,用視頻、圖片、攻略相結合的方式和KOL展開合作,真正提升旅游內容的傳播力。第二,在旅游產品設計層面,力圖進行更多的內容創新,用更為新穎的內容來征服消費者。
總的來看,疫情正在徹底重塑整個在線旅游產業。對于當前的在線旅游平臺來說,需要不斷開拓創新,調整自身發展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后疫情時代的觸底反彈,從而搶占市場的制高點。(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孫慶陽 實習生 周思靜
編輯:付健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