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強認為,對于國有企業還未能有效激發國企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意愿,挖掘其創新潛力,需要從科研人員考核、評價和激勵等方面著手,進行整體性改革。 ]
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再次被強調。
根據8月15日發布的科技部、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的通知(下稱“方案”),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一批骨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
行動內容包括十個方面:推動惠企創新政策扎實落地、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大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的力度、強化對企業創新的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向企業開放、加強產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企業創新國際化水平。
具體來看,方案提出,健全民營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各類企業“創新不問出身”的政策環境。
方案還提出,健全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制,強化從企業和產業實踐中凝練應用研究任務。國家科技計劃年度指南編制中的重點產業領域技術方向更多征求企業的需求和意見。
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方案提出,制定國家鼓勵企業研發的重點領域指導目錄,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國家科技計劃中產業應用目標明確的項目,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實施,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企業加強硬科技創新。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原因有多個方面,不同類型的企業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
陳強認為,對于國有企業還未能有效激發國企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意愿,挖掘其創新潛力,需要從科研人員考核、評價和激勵等方面著手,進行整體性改革。同時,建立容錯機制,消除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顧慮。民營企業是創新體系中最具活力的群體,關鍵是要為其創新能量的釋放創造更多便利性條件,營造更公平的環境。從這個角度看,方案很有針對性。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雯看來,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提升國力和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有科技創新的新突破。目前我國有幾種科技創新的力量,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業力量。科研院所、高校更多側重在基礎研究,而技術創新的內容一直是以企業為主體,所以此次方案也是進一步鞏固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
陳雯告訴記者,企業處于國民經濟最前端的位置,因此對市場的需求以及對技術的薄弱點是最了解的,由企業去牽頭做技術研發的工作,可能更能把握住科技創新最迫切需要的點。
“這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研發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一些大型企業有非常強的研發能力,這樣的企業是有能力去承擔一些前沿技術創新和系統性技術創新工作的。如今的形勢也需要各種科技力量參與到科技創新的各項活動中。” 陳雯表示。
此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就表示,支持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頂層設計、重大決策,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傳部6月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的數據顯示,企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制造業企業的100%。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投入的70%,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在上海證交所科創板、北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90%。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