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多、覆蓋范圍廣、多地最高氣溫達歷史極值。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要熱化了,因為真的是熱到沒朋友。
未來兩周,南方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預計今年高溫天氣綜合強度有可能達到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強,但目前區域性高溫過程還沒有超過2013年。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表示,未來兩周,南方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預計今年高溫天氣綜合強度將為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強。此外,目前高溫天氣持續,長江流域降雨偏少,多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
天氣越來越熱,大家對空調的需求就加大,而電費就自然上去了,現在有不少網友還是在社交平臺曬自己電費,不少人一月都是1-2000多,還有的在5000多。
隨后曬電費的事情在網上發酵,對此經濟日報發表文章稱,今夏電費出現大幅上漲,是用電量增加所致。電費攀升原因并非“電價上漲”,當前居民用電價格并沒有調整。一味追求低電價不利于長期發展,居民電價機制調整需要提上議程。
未來,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電成本、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居民電價機制。同時,要充分平衡好電力的公用屬性和商品屬性,相信市場又不迷信市場,保障電價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
報道中還提到,為何中歐電價水平差異巨大?一是電源結構不同。發電成本與主要燃料成本正相關。歐盟國家電源結構中天然氣發電占比高,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大幅減少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導致用作發電廠燃料的天然氣市場出現供應緊張、價格飆升的情況。
此外,受氣候影響,核電、風電以及水電出力的減少,也加劇了電力供應緊張。我國燃煤發電電量占比高,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在發電側上網電價形成中發揮著“錨”的作用。除了去年短時間煤價高企外,我國煤炭價格控制得當。
二是電價機制不同。與石油、天然氣、煤炭等有形能源不同,電力產供用在瞬時同步完成,市場主體不能通過存貨調整供求平衡差異,導致電力現貨市場價格變化較大。在中長期市場中,由于不同季節不同時段電源結構差異和用電負荷變化較大等原因,電價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化。
因此,歐美電力市場允許電價符合經濟規律地大幅度變化。我國電價則受到行政管制較多,一方面,長久以來電價屬于國家管制范圍,允許在基準價格上浮動的范圍很小,而作為原材料的煤價卻是市場化的。在去年煤價大幅上漲時,由于發電企業承擔了巨額損失,才保證了電價平穩。
另一方面,我國通過交叉補貼的方式由工商業用戶對居民用戶進行補貼,向居民提供福利性低價電力產品,使得居民電價普遍低于國際水平。
一味追求低電價不利于長期發展。電價主要有兩個功能:成本補償和優化資源配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