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這個堪稱“史上最熱夏天”,極端高溫天氣肆虐全球,時刻提醒著我們: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迫在眉睫。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也提前到了7月28日,超載日指的是到這一天,人類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總量。這些都在警告我們,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到來,我們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推進減碳,努力回到《巴黎協定》規定的1.5攝氏度控溫軌跡上。為此,全球各國以及中國各地區、各行業,都在加速制定減碳的政策和要求。
8月18日,施耐德電氣重磅發布“減碳大師”計劃,攜手更多伙伴共同打造更廣泛的減碳生態圈。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表示,創新和協作是促進減碳的關鍵。“企業要邁向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全面推動創新,包括技術、產品、流程和商業模式等層面。其次要加強協作,碳排放已打破了原有的系統界限,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各個層面都需要相互協作。企業要承擔起‘生態角色’,建設多元且深化的生態合作鏈條,聯手生態伙伴共同向零碳邁進。”
在減碳實踐中,企業面臨重重挑戰。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指出,企業普遍面臨著缺乏頂層規劃、技術能力有限、管理文化建設不足、供應鏈管理四大挑戰,尤其是在生產流程改造、管理流程重塑和新技術融入等環節,亟需先行者的經驗賦能和相互協作。
那么,怎樣的企業才能夠成為優秀的賦能者,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乃至生態圈減碳?熊宜指出,“首先,企業自身必須是成功的踐行者,此外還要具備可落地的解決方案,以及廣泛的生態圈,同時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帶動產業上下游共同進步。”首批“減碳大師”正是集上述特質于一身的賦能者,熊宜以施耐德電氣為例分享道,“我們不僅早在2002年就開始把可持續作為核心戰略,融入業務的方方面面,還推出從規劃到落地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打造開放的生態模式和強大的生態圈,同時將本地創新能力作為持續賦能客戶的強大引擎。”據悉,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研發成果不僅用于本地市場,還惠及全球。
施耐德電氣期望通過“減碳大師”計劃,為集結先行者和全面賦能更多伙伴搭建重要平臺。對加入該計劃的企業用戶,通過此平臺可以獲得與專家學者深度交流的機會,并借助施耐德電氣提供的雙碳戰略規劃與咨詢服務,及領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推進自身的減碳進程。對于社會大眾,施耐德電氣與北京綠色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個人碳足跡測算工具,通過優化日常生活的碳足跡,助力公眾探索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為了進一步推動合作伙伴低碳轉型,“減碳大師”計劃還設立了“可持續影響力合作伙伴獎”,分為“標桿企業獎”與“客戶賦能獎”兩大類別,評選和表彰利用數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手段,實現運營電氣化、優化能源供應、提高運營效率,并打造可循環價值鏈的杰出伙伴企業。該評選已經同步啟動,2022年11月底將公布中國區獲獎名單,全球獲獎名單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公布。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活動上表示,面對減碳挑戰,數字化技術可以提升能效,推進系統優化,協同上下游產業鏈,促進新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并為各行各業帶來大規模的技術更迭,從而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生態。評估表明,數字化技術的碳減排杠桿效應可達10倍,因此企業要加速減碳,必須用好數字化這一強有力的工具。
據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化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磊介紹,數字化是實現減碳的最佳武器,施耐德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即是“規劃先行、場景聚焦、敏捷韌性、生態共贏”,這需要管理者以全生命周期的視角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清晰、定制化的戰略。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表示:“雙碳時代,企業的運營邏輯已發生顯著的變化。企業除了自身踐行可持續,還需要帶動生態圈共同減碳,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減碳大師’計劃凝聚創新和協作這兩大關鍵力量,將助力更多企業把握綠色發展先機、邁向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希望更多伙伴加入我們,共建減碳生態圈,共同打造綠色可持續的美好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