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的萊茵河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農場,從發電、農業、制造業到旅游業,北半球的嚴重干旱正在傷害一些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根據美國農業部旗下的美國干旱監測器(USDM),美國部分地區正在經歷最嚴重的“特殊干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導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全美最大的人造水庫米德湖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在歐洲,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表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意大利正在發生的干旱是近5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歐盟歐洲干旱觀察站的數據顯示,歐盟和英國約有超過60%的土地發出了干旱警告或警報。近日,德國聯邦水道與航運管理局也表示,由于極端干旱,萊茵河德國境內水位創下歷史新低。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干旱將影響主要經濟體的方方面面。“拿萊茵河來說,水位下降首先影響發電,其次影響航運。再加上歐洲正在經歷能源危機,其后果將比較嚴重。”李想說。
一損俱損的萊茵河
萊茵河始于瑞士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和荷蘭,然后一直流向北海。它一直是歐洲航運的一個重要通道,但現在則成為供應鏈上又一堵點。
德國80%的水上運輸依賴萊茵河。2018年,由于無法及時運抵貨物及燃料,萊茵河的干旱使德國工業損失了近30億美元。今年,在德國法蘭克福以西的考布,萊茵河的水位已降至32厘米,而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稱,航運公司通常不會考慮任何水位低于40厘米的航道。
目前,德國企業正在爭相用卡車運送貨物,通常裝載2400噸貨物的船只現在只裝載500噸,否則就會擱淺。但往往40輛卡車才能抵得上一艘船只的運力。此外,德國工業聯合會(BDI)表示,由于鐵路運力有限和缺乏司機,將貨物從河道轉向火車或公路運輸很困難。
李想表示,萊茵河承擔了不少歐洲的運輸任務,尤其是德國能源供應的運輸。他說:“今年德國宣布重啟煤電站,但有一大部分煤是通過萊茵河運輸的,河水水位不高也會影響其能源運輸。”德國經濟研究所(GIER)也稱,如果萊茵河上的煤炭運輸出現問題,德國9月就會出現燃煤電廠無法發電的情況。
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也說,由于燃料運輸受阻,德國南部的司機購買汽油的價格比更北部的司機高得多。在漢堡,柴油的售價低于每升1.82歐元,而在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柴油的平均價格是1.97歐元/升。
除運輸外,水位的下降會對多種發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李想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除了直接影響水力發電外,煤電與核電廠都需要河水作為冷卻水。但現在河流枯竭,冷卻效果不足,發電效率會降低很多。”
干旱天氣對太陽能(000591)發電來說也并不是完全的好消息。李想說,高溫可能反而傷害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能力。“光伏板上主要是多晶硅的硅片,而當溫度提高到一定范圍時,其發電效率會減少。再加上干旱天氣通常無風,風力發電也無法作為后備計劃。”他介紹。
在俄烏沖突引起能源危機的背景下,“北溪1號”的天然氣供應量只有常規情況下的20%,這將讓德國的能源供應與經濟前景雪上加霜。
李想表示,對于用電量大的制造業來說,這可能是個噩耗。他認為:“水力發電難以進行、光伏發電量下降,傳統的化石能源和核電發電效率也顯著不足,電力供應上不去,很明顯會影響到用電需求。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實際上也是用電大戶,這樣的后果就是產量下降。”
BDI稱,由于萊茵河水位暴跌使貨物運輸更加困難,工廠可能不得不限制生產或完全停產。“化工和鋼鐵行業的設施不得不關閉只是時間問題,石油和建筑材料將無法抵達目的地,很難再進行大容量和重型貨物運輸。”該團體表示。
能源巨頭殼牌也表示,由于萊茵河水位降低,它已削減了一家德國煉油廠的產量。
從農業到旅游業都受影響
除萊茵河外,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波河、美國的科羅拉多河等經濟和民生動脈的水位都處于歷史最低點。
在歐洲,在炎熱和干燥的條件下,西班牙的橄欖油收獲量預計將減少多達三分之一。 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稱,長時間的干旱和熱浪對旅游業、制造業和農業等部門的影響,可能拖累整個南歐政府信用評級。聯合國最新的氣候科學報告稱,全球變暖已經提高了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干旱風險。
在美國, 美國墾殖局連續兩年對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和墨西哥進行強制減水。亞利桑那州尤馬縣是生菜、小青菜和其他蔬菜的主要生產地,農民們預計其34億美元年產值的產業將受到多達10%的打擊。
作為美國最大的農業基地,加州內華達山脈的積雪減少,也使該地區的水供應急劇減少。中央谷地的西部水區的官員說,由于缺水,今年60萬英畝農田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沒有種植作物。
除了對貿易和工業產生破壞性影響外,干旱還打擊了仍未完全從疫情中復蘇的旅游業。在法國,著名的盧瓦爾河的一些部分已經幾乎完全干涸。一些運河也被關閉。一些郵輪航線被取消,由于過去一個月萊茵河水位下降,郵輪公司的顧問甚至建議有意預訂的人等到明年再說。
布萊頓大學旅游和市場營銷首席講師威登(Clare Weeden)稱,隨著氣候危機,歐洲的傳統內河巡航肯定會受到影響,整個行業很可能因此重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