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因受連日高溫天氣影響,鄱陽湖的水位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湖底地面露出,而在其中,一座明代的古橋引起網友關注熱議。
據報道,近日,在江西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一座明代古橋“千眼橋”如長龍般橫亙在湖床之上。
據悉,這座古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全長2930米,有949個墩,948個孔,所以有“千眼橋”之稱。
千眼橋由松木樁和麻石搭建而成,橋面寬約1米,由三根長條花崗巖拼成,由于長年浸泡在水里,只有當水位低于10米的時候,千眼橋才露出水面,不過其浸泡數百年仍堅固如新。
此橋是由當地的署縣推官錢啟忠捐資而建,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廬山市)兩岸的必經之路,現如今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它還是鄱陽湖底最長的古木石橋。
據九江市都昌縣博物館副館長吳敦漢介紹:這橋是明代原始留下來的,像這個橋墩是我們加修以后用現代的石頭代替了一下,現在整個橋面都通了,成了網紅打卡點了,很多游客利用節假日、休息天來玩,成了旅游勝地,現在列入了我們都昌十八景之一。
【本文結束】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快科技
責任編輯:若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