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30日電 8月30日,中國交通產業經濟年會暨第五屆中國交通投融資年會在南京舉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介紹,當前形勢下,交通運輸行業以及交通投融資的機遇是新基建。
在劉尚希看來,交通運輸行業和交通投融資應把握大勢,即數字化、低碳綠化、城市化和金融化。
據劉尚希介紹,數字化對應的是數字文明,低碳綠化對應的是生態文明,城市化對應的是城市文明,“這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談及金融化如何理解,劉尚希表示,金融化實際上是為整個社會財富的生產、使用、保值增值提供一種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服務,“金融化跟前面的‘三化’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文明新的形態”。
“大勢是確定的,機遇是新基建”。談及新基建,劉尚希闡述了三方面含義。一是數字化基礎設施,二是低碳綠化基礎設施,三是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綠化。“傳統的基礎設施存量也要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也要把數字化、智能化、低碳綠化疊加上去,賦予新的功能。”劉尚希這樣表示。
對于數字革命帶來的新范式、新邏輯,劉尚希表示,現在大量基礎設施,其建設、運營、維護,在數字化場景中可能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擬空間和現實實體空間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可能這是未來的一種形態。
劉尚希認為,要變成這么一種形態,單靠政府自身是做不到的,要借助于市場的力量。從這點來看,這方面發展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當基礎設施和低碳綠化、數字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時,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這就是未來的新趨勢”。(中新經緯APP)
編輯:萬可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