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三年以來,大灣區金融改革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發展邁向新臺階,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向前。
近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站在更高的金融視域下,南沙應爭取在金融雙向要素流動方面率先有所突破和創新;放眼粵港澳金融業發展現狀,更需有效發揮三地的金融資源的稟賦優勢,不斷培育發揮粵港澳金融競爭新優勢。
任志宏表示,新發展格局之下,廣東作為經濟大省要發揮關鍵作用,成為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發動機和壓艙石,意義重大、使命艱巨,同時這也會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倍數效應。
政策紅利疊加,廣東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南方財經: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未來,南沙將如何發揮平臺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
任志宏:《南沙方案》提出南沙要在提升金融開放創新水平,尤其是代表大灣區金融發展最高水平上打造特色鮮明的國際金融樞紐核心發展區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南沙在整體系統思路上有所完善。
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保險服務中心,一直是南沙的具體金融創新事項,并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南沙金融創新平臺不能止步于此,應該站在更高能級,從金融資源集聚的價值發現和要素優化配置,尤其是金融風險規避等制度運行機制層面上,加以有效突破。
此外,站在更高的金融視域下,南沙應爭取在金融雙向要素流動方面率先有所突破和創新,在離岸金融市場制度設計方面也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南方財經:今年,廣州在資管建設方面也有大動作,這對建設大灣區金融深度融合發展,有哪些現實意義?
任志宏:《廣州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理財和資管中心實施方案》首次提出了廣州版的“一城一港一灣”布局圖,也就是廣州資管走廊核心布局。此次提出的目標更為高端、前衛。比如吸引港澳資管機構的集聚,滿足大灣區多層次居民的財富資產管理和保值增值需求等,引導財富資金更多流向綠色低碳和科技創新等符合國家、區域和產業發展戰略的領域,對于進一步延伸大灣區資管產業鏈,豐富資管產品和業務發展生態,有效培育資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均具有現實意義。
南方財經:在廣東金融業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金融業今年的重要工作是穩經濟穩增長促消費。廣東作為經濟大省,金融業在助力穩大盤穩經濟方面,有哪些可作為之處?
任志宏:關鍵時刻,經濟大省要發揮關鍵作用,成為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發動機和壓艙石,意義重大、使命艱巨,同時這也會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倍數效應。
具體到金融領域,要發揮逆周期調節、支持實體經濟的輸血作用,推動金融紓困政策盡早落地見效;相關部門應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政府要搭建銀企合作橋梁,引領金融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此外,現在適時地推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也是最好的時間窗口。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投向三類項目: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等,也正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格局下所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名錄和清單。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送來了金融“及時雨”。廣東要用好這一政策工具,還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大灣區或繼續領跑“五鏈融合”時代
南方財經:如何豐富大灣區科創產業多元化資本市場發展,尤其加強相關重點領域的工作?
任志宏:大灣區是中國科技創投發展最好的區域之一。截至去年底,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1.37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9.1%。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9.3%,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53%。與此同時,廣東省92家A股新上市公司中,創業板和科創板共有75家,占82%;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有67家,占73%。此外,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專板和中小企業高質量成長板,實現融資6.35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業產業投資基金、國投(廣東)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興橙資本廣東芯未來一期基金和灣區專精特新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個國家和省級大基金紛紛落地,為廣東科創產業發展壯大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未來,要根據灣區的發展狀況來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現代金融體系。如探索廣深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豐富和完善大灣區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內容;擴大“跨境理財通”規模,建設港澳保險售后服務中心,推動“征信通”“保險通”;加快廣州期貨交易所運營,推動標準交割倉庫等產業鏈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完善期現聯動市場體系;加快深交所全面實施新股發行注冊制改革,深化區域性股權市場區塊鏈創新運用試點等。
南方財經:目前,廣東在推動“三鏈”融合,壯大包括科技在內的產業集群。放眼大灣區,大灣區在推動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三鏈融合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又有哪些新機遇?
任志宏:大灣區的三鏈融合有機發展、互促共榮,已成為中國資本與科技、產業相結合最好的一個示范區。
三鏈融合,其本質是金融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更為高級的生產效率和效能。在區域空間要素形態上 ,已經從原先的廣深科技(000021)創新走廊升級發展,成為以廣州為始發點,向珠海、深圳、澳門、香港輻射的雙100公里黃金內灣經濟帶。這一經濟帶,是廣東金融、科技與產業三鏈高度疊加融合的完整發育地帶。
在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有24家總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上榜,涵蓋金融、科技、汽車、醫藥、家電、房地產等行業,這也是金融、科技、產業三鏈融合的最好示范。
展望未來,大灣區要充分發揮國際金融樞紐的制度優勢及政策優勢,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建立高效率的跨境數字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加快研究大灣區的金融信息互聯互通機制,設立灣區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發展金融智能制造產業,盡快實現金融系統、數據庫和底層硬件及技術的國產化替代,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穩定。
三鏈融合也在不斷深化。當前,人才問題上升至政策認知層面,如南沙近期發布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簡稱“四鏈”)融合政策體系,將人才鏈囊括其中。隨著數字經濟深度融入社會發展進程, “數字鏈”也將融合到“四鏈”當中,“五鏈”融合亦呼之欲出,希望大灣區繼續走在前列、引領潮流。
三地金融業應進一步發揮資源稟賦優勢,錯位發展
南方財經:粵港澳三地金融業要如何錯位發展,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入新臺階?
任志宏:粵港澳的金融業發展,需有效發揮三地的金融資源的稟賦優勢,不斷培育發揮粵港澳金融競爭新優勢,當前更要進一步突出三地的個性化特征。
其中,香港應當作為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系人”作用和橋梁作用,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化合作,實現跨境金融服務市場的穩步擴容,推動大灣區金融業的互聯互通和分工協作,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則要繼續推進深合區建設,推動現代金融產業發展,并積極構建“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提供更為多元化的合作、交流渠道。
灣區內地九市則要加快制造業和技術創新引領的科技行業的發展,并加快培育國際創投風投中心,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南方財經:大灣區首個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以金融作為試點應用場景率先在琴澳兩地上線運行。未來金融數據的互通,如何推動金融的互通?
任志宏:運行幾個月以來,粵澳金融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有效地解決了兩地居民跨境服務所需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問題。
粵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以金融作為第一切入口有效解決、突破了大灣區跨境金融互聯互通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未來,粵港澳金融機構可考慮在民生對接需求較為迫切的領域率先開展跨境數據金融驗證,并從民生類的業務開始,逐步推廣至基金、理財及金融衍生品等較為復雜的金融業務上。
(作者:郭曉潔 編輯:梁小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