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GDP達8807.6億元,是江蘇唯一連續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陣的城市。
按照當前的發展態勢,常州或將在2023年GDP破萬億。常州若能成功晉級,就意味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風向標之一的蘇錫常地區,都將成為萬億GDP城市。
在城市經濟總量破萬億的關鍵時間節點,常州會有怎樣的動作?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經過大量的調研論證,常州在“十四五”期間的定位是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
打造長三角交通中軸
《21世紀》:長三角地區交通體系最為發達,常州為何可以承接“交通中軸”的重任?
陳金虎:進入“十四五”后,常州提出了長三角交通、創新、產業、生態、文旅這五大中軸,這是對城市的重新標識定位。
其中,就交通中軸看,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大背景下,有著現實的基礎和對未來的謀劃,是有具體行動的。
從當前的交通格局看,常州處于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幾何中心。一方面,從橫向看,在高速交通上,滬寧高速常州段的車流量非常大,堵車常有發生;另一方面,從縱向看,常州正好也在長江江蘇段多個跨江大橋的居中位置,隨著鎮江五峰山大橋2021年通車,江陰過江2、3通道即將通車,這樣一來,橫向縱向的車流量壓力全部集中到常州,可以預見交通會更加擁堵。
這看似是對常州的挑戰,但實際上換個思路,正是常州的機遇。
當前正在建設的公鐵兩用常泰長江大橋按計劃要在2024年通車,我們早在2020年就向江蘇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匯報溝通,得到了支持。利用常泰長江大橋的建設機遇,我們提出建設江蘇南沿江鐵路和北沿江鐵路之間的連接線(常泰鐵路),并將其升格為了長三角高層次交通體系的一部分,時速達到350公里。
這樣一來,常泰鐵路往南直下杭州、深圳,向北過泰州、淮安接入北京,成為繼京滬通道之后真正的完全高速縱軸線。這條線正是橫向縱向的交匯點,正好在兩湖創新區核心區設有一站。
需要說明的是,在江蘇省內,鏈接徐州和南京的高鐵通道實際上是從安徽境內走的,江蘇腹地快速鏈接蘇南蘇中蘇北的高鐵通道是沒有的,而常泰鐵路真正意義上在江蘇境內不僅實現了腹地的貫通,更實現了向北到北京、向南到深圳的連通。
除常泰鐵路外,謀劃并實施的是建設里程達到200公里的常州高速中環線,這將無錫的江陰惠山、鎮江的丹陽等城市全部環進來,并且全部在中環上,實現了南來北往東西通達高速國省干道的無縫切換,在通行能力提升的同時,還不增加常州市區和周邊交通壓力,真正形成了長三角交通的中軸支撐。
這就一下改變了長三角區域交通的格局,從省內經濟協調發展看,也意義重大。對這一論證,我們和國家發改委等進行了交流,得到了支持。
當下,要素的快速通達最為關鍵。經此之后,常州將成為長三角交通通達最好的城市之一。從地理格局上看,“十四五”期間常州“一點居中、兩帶聯動、十字交叉、米字交匯、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新能源等產業進入爆發期
《21世紀》:整個滬寧線都強于制造,常州提出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如何實現?
陳金虎:之所以提出產業中軸,在于常州的產業強,是歷史上的工業明星城市,制造業規模大、門類全、韌性好、開放程度高。從工業門類看,41個工業大類中常州有37個,207個中類有191個,666個小類有600個,產業體系完備程度高,擁有規上工業企業5700多家,其中40%是裝備制造,這一優勢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是最齊全的。
當前,常州工業規模已突破1.7萬億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型碳材料產業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工業大獎、工業強基工程項目、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均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2021年新春第一會,我們就開了創新大會,出臺了重磅的創新政策,市區兩級財政在“十四五”期間將拿出400億元用于撬動社會資本來一起參與創新,預計未來5年的創新投入總體在2000億元左右。比如,大學畢業生到常州來,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享受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相當于可以免費入住硬件條件很好的人才公寓3年,這極大降低了成本。
在創新園區上,常州有5家國際園區先后獲評省國際合作園區,獲評數位居江蘇第一。值得關注的是中以常州創新園(中國-以色列),當前雙方合作正在加速,很多成果令人期待,會在更大范圍內承擔創新和發展的新使命。
至于常州的新興產業,則是十年磨一劍。當前,常州新能源等產業進入爆發期,增長強勁。上半年,全市動力電池產業產值同比增長91.8%,新能源整車產值同比增長198.1%,產量達到11.8萬臺,全年將突破30萬臺,全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達2500億元。另外,光伏行業產值同比也增長了35.2%。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光伏產業對全市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超過90%。我在企業調研時嘗試開過新能源汽車,感覺非常好,諸多企業負責人很有信心,尤其是不少知名企業對產品都進行了調整優化,取得了很好的市場。
從產業上看,就是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轉升傳統產業,依托產業進行科技創新。在交通中軸的基礎上,我們發力創新中軸和產業中軸,主要是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將產業基礎好、產業實力強的特點凸顯出來,打開天花板,為自己贏得發展空間。
5年內上市公司數量、市值翻倍
《21世紀》:作為準萬億GDP城市,常州的人口是比較少的,怎樣吸引更多的人才?
陳金虎:常州人才政策既普惠又精準,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連續8年在江蘇排第一。2021年,因為政策好產業好等積極因素,常州吸引人才10.6萬人,戶籍人口凈增15萬人。
我在調研中發現,去年到來的10多萬人才大軍中,有相當的比例進入了動力電池產業中。過去這些中高級人才都是去一線城市,現在看來正是因為我們的產業做得好,產業鏈集聚吸引人才、人才推動產業鏈發展,并且這些人才相當大一部分是集中到常州的金壇區。這一產業人才集聚的現象,在常州的表現特別明顯,值得在人才政策中進行思考。
當前常州的人均GDP列全國前十。預計到2035年我們會新增180萬-200萬人,這樣就達到無錫、南通在“十三五”末的人口總量。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因開發強度小于周邊,到“十四五”末常州的人均GDP在全國的位次還有望大幅上升。
《21世紀》:到常州工作后,你提出了上市公司翻倍計劃,這給常州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陳金虎:上市是最好的轉型升級、最好的招商引資、最好的總部經濟。上半年實現企業上市2家,全市總數達到了83家。目前,全市IPO已過會的有4家、在會等待審批的14家、輔導驗收完的9家、正在輔導的20多家,后備企業近400家,梯隊建設非常好,形成了踴躍上市的良好氛圍。
自2020年5月8日上市發展推進大會以來,常州市股改上市工作量質齊升,連續兩年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現在,每千億GDP有境內上市公司6.87家、位列江蘇第三,并成功發布常州資本市場標尺——中證常州指數。
當時提出上市公司翻倍計劃,確實有認為實現壓力太大的聲音。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在常州跑過600多家企業,既有“大象軍團”也有“螞蟻雄兵”,充分體會到市場的信心。如之前所提到的,常州的工業基礎好、創新環境好,因此我們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常州要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十三五”期末的基礎上倍增。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深入實施上市企業倍增計劃、上市后備企業“雙百行動計劃”,不僅上市公司數量要翻倍、達150家左右,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更要翻兩番、突破2萬億。當市場充滿信心時,市委市政府就需要順勢而為。
(作者:王海平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