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日趨緊迫的現實危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發布的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0年平均氣溫為近兩千年來最高,按照現在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溫升將達到3-4℃甚至更高。在全球性的挑戰和危機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是唯一選擇。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在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展現了中國實現氣候目標的堅定決心與始終行動。
9月7日-8日,以“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中歐非綠色能源共同發展”為主題的中歐非綠色能源發展論壇在杭州召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說,中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彰顯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1+N”政策體系,還制定了財政支持、價格改革、科技支撐、人才培養等支持保障措施和“一帶一路”能源綠色發展方案。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決貫徹落實‘雙碳’目標,這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是一場綠色革命,將推動中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前副部長朱光耀在論壇上表示,2021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需通過技術革命,提高煤炭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同時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綠色能源產業,完善碳市場,以保證“雙碳”目標的實現。
今年11月,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非洲舉辦。朱光耀說,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中歐非共商綠色發展,具有開拓意義,非洲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需國際社會的更大支持,中歐非各國政要和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話綠色能源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影響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中國已為非洲國家實施了數十個綠色能源發展援助項目,提高綠電占社會用電量的比重。比如,中國支持的肯尼亞加里薩光伏發電站年均發電量超過7600萬千瓦時,每年幫助減少6.4萬噸碳排放;在幾內亞建設的卡雷塔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4.5萬千瓦,成為中幾互利合作的標志性工程。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監督評估司司長田林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人民對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有著共同的向往。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需要全球迅速采取行動,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同歐盟和歐洲國家相關機構積極開展對話交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探討和開展三方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田林說,綠色能源發展可以也應該成為三方合作的重點領域,未來,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堅守多邊主義、回應非洲需求、開展務實合作。“中方愿同歐方和非方共同努力,積極推進綠色能源發展,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星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