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022年8月印發《關于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包括北京南口鴨育種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新希望(000876)六和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7家企業被列入肉鴨“強優勢”陣型。
強優勢,意味著我國肉鴨種業實現了“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程度才看來,這與櫻桃谷鴨的回歸密不可分。
150年前,北京鴨隨美國人船只傳播到海外。以北京鴨品種為基礎,國外育種企業先后培育出英系櫻桃谷鴨、美系楓葉鴨、法系南特鴨等配套系。盡管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鴨消費市場,但櫻桃谷鴨幾乎主導了國內瘦肉型肉鴨品種市場。2017年,隨著首農股收購成功,櫻桃谷鴨正式回歸中國,初步實現了白羽肉鴨種鴨繁育技術的自主可控。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禽類育種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希冀將“種業芯片”握在自己手中。
進口種鴨主導市場
鴨肉食品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禽肉產量2380萬噸,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消費肉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國瘦肉型肉鴨品種市場一度被海外育種企業“壟斷”。
1872年,美國人詹姆士·帕爾默(James Palmer)從中國上海攜帶15只北京鴨坐船返美,此后,北京鴨逐步替代美國本地的卡尤加鴨,隨后又傳入歐洲各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北京鴨以其性能優良、生長快、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在世界各國肉鴨改良和生產中發揮主導作用。以北京鴨品種資源為基礎,英國櫻桃谷農場有限公司培育了英系北京鴨配套系“櫻桃谷鴨”,美國楓葉農場培育出美系北京鴨配套系“楓葉鴨”,法國兩家公司又分別培育出法系“南特鴨”“奧白星鴨”。
盡管北京鴨起源于中國,但在2017年前,國內白羽肉鴨種鴨市場長期由上述幾大海外育種公司主導。
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鴨養殖和消費市場,養殖存欄量約占世界的80%,近年來國內肉鴨出欄量保持在30多億只。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櫻桃谷鴨于上世紀90年代進入我國。根據《中國禽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2010年以來,我國櫻桃谷肉鴨年出欄量超過20億只,主導國內瘦肉型肉鴨品種市場。據業內估算,以國內分割性肉鴨市場份額計算,櫻桃谷鴨占比達60%-70%,奧百星、南特鴨、楓葉鴨等其他進口品種占比不足10%。
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我國共有地方鴨品種31個,并在1990年首次培育出北京鴨配套系。據業內專家介紹,由于國產肉鴨品種在飼料轉化率、生產周期、抗病性、商品代肉鴨生長均勻度、加工出品率等綜合指標上無法趕超櫻桃谷鴨,無法為下游客戶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也就無法掌握種鴨市場的主動權。
櫻桃谷鴨回歸中國
新希望六和畜禽產業研究院院長許毅告訴新京報記者,海外企業對我國肉鴨產業的“牽制”,主要體現在祖代鴨的源頭控制上。“國內育種主要有兩方面困難,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短缺,二是肉鴨育種技術短板。育種系統的建設投入大,時間長,見效慢,同時需要大量基礎品系和數據的積累。相比之下,櫻桃谷公司在英國建立了非常龐大的譜系,能夠快速推出新品種。”
以禽類育種擴繁系統為例,假設某進口種禽公司擁有4組原種系譜用作遺傳選育,中國育種企業或養殖企業只能購買到某一系譜下的單一性別祖代禽苗和父母代禽苗,無法獲得全套原種公禽和母禽,這樣一來只能用其提供的種禽做雜交繁殖,無法做繁育,也就無法培育自己的品種。
“種鴨培育是鴨產品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也是決定下游鴨產品質量和市場表現的核心環節。過去多年來,我國核心育種和種鴨繁育技術一直由國外企業掌握,國內肉鴨行業需向其支付高額引種費用。引多少種、什么時候引種,話語權不在國內企業手中。”一位不愿具名的種業人士說。
轉折發生在2016年。據程度才回憶,首農股份得知持有櫻桃谷股權的海外基金有意出售櫻桃谷,便立即參與競購。“當時一同參與競購的除各類投資基金,還有泰國正大集團、國內的華英農業(002321)等。櫻桃谷持股方想要尋找一個好的產業資本接手,而首農長期投入動物育種并為市場提供優質種質產品的決心得到了對方認可,最終完成收購僅用了8個月。”
在國外,櫻桃谷鴨被稱為“Pekin Duck”,中文譯名“北京鴨”。把櫻桃谷鴨帶回中國,在程度才看來,源自首農的一種民族情懷。“櫻桃谷公司從源頭掌握著原種優勢,收購完成后,對于保障白羽肉雞的種質基因安全、確保種源穩定供應具有重大意義,實現了中國白羽肉鴨種鴨繁育技術的自主可控,解決了肉鴨育種的‘卡脖子’難題。”
白羽肉雞育種走到前臺
與首農控股的收購路徑不同,新希望六和集團突破封鎖的方式是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合育種。
2012年10月,新希望六和集團與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簽署《新北京鴨合作育種》合作協議。2018年11月,中新白羽肉鴨新品種(配套系)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組織的現場核查。2022年,經過10個世代的持續高強度選育,形成了遺傳性穩定、特點鮮明的4個白羽肉鴨專門化品系。
“與國外品種相比,祖代中新鴨生產指標具有明顯優勢。按照生產數據進行計算,每單元比櫻桃谷多提供10個單元父母代。父母代中新鴨的整體生產性能比肩櫻桃谷,父母代中新鴨的最高指標為只產合格蛋264枚,只供健雛211只,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許毅說。
就國內整個禽類育種產業而言,目前幾大蛋雞、黃羽肉雞、肉鴨、蛋鴨育種企業均被納入“強優勢”陣型,但從事白羽肉雞育種的圣農發展(002299)、沃德辰龍、新廣農牧尚處在“破難題”陣型。
據圣農發展方面介紹,雞肉是我國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消費肉類,白羽肉雞占據過半市場份額。長期以來,國內企業100%依靠進口種雞繁育商品雞,種源受制于人,帶來種雛雞成本高、引種數量變動多、疫病輸入風險大等問題。“2015年美國禽流感泛濫,中國白羽雞引種進口被迫中斷半年。當時要是再斷供半年,整個中國白羽雞產業將面臨崩潰。”
2011年,圣農啟動白羽肉雞育種工程,2019年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羽肉雞配套系“圣澤901”,并于2021年通過國家審定。眼下,圣農正試圖提高“國產芯”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廣明2號”“沃德188”兩大國產白羽肉雞配套系也通過了國家審定。
“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象征著中國民營企業開始走到育種前臺。”一位白羽肉雞行業專家認為,對標進口種源達到育種目標僅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要根據市場和競爭需要修正自己的育種目標。育種事業沒有終點,需要無止境的投入。”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