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持續跟蹤跟進大宗商品價格,適當通過釋放國家儲備來平抑價格。從國內因素來看,需要多措并舉,控制國際國內推升物價的各項因素。
劉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務委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9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8月通脹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5%,其中,城鄉分別上漲2.4%和2.7%。同比增速較7月份有0.2個百分點的回落,同比增速與6月份持平。我國通脹基本邁上2這個臺階,在今后一段時期,需要特別注意保持物價穩定,避免通脹對經濟增長的擾動。需要嚴控輸入性通脹、避免食品價格過快上漲、需要防止供應鏈沖擊帶來上漲。
從同比數據來看, 食品價格的上漲已成為促使通脹上升的主要因素。8月份食品價格上漲6.1%,非食品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3.7%,服務價格上漲0.7%。
從環比數據來看,食品價格上漲也是物價上升的主要表現形式。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下降0.1%,通脹暫且無憂,但食品價格依然抬頭,食品價格上漲0.5%,非食品價格下降0.3%;消費品價格下降0.2%,服務價格則持平。
從結構數據來看, 8月份食品煙酒類價格同比上漲4.5%,帶動CPI上漲1.24個百分點。從食品的各項數據來看,鮮果價格上漲16.3%,帶動CPI上漲0.28個百分點;畜肉類價格上漲10.1%,帶動CPI上漲0.32個百分點,肉類中又以豬肉價格上漲最為顯著,豬肉價格上漲22.4%,拉動CPI上漲0.3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6%,拉動CPI上漲0.12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上漲3.3%,拉動CPI上漲0.06個百分點。
由此,需要嚴控的依然是食品價格。民以食為天,我們需要多措并舉,控制食品價格的過快上漲。
在今年剩下的四個月中,要防止價格普漲的情況出現,目前其他幾類價格也都呈現不同情況的同比上漲情況。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娛樂價格分別上漲4.9%、2.2%和1.6%,生活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價格分別上漲1.3%和0.7%,衣著、居住價格均上漲0.6%。
需要警惕輸入性通脹壓力。美歐近兩個月的CPI分別觸及9.1%的高位,創40多年來新高。為控制高企的通脹,美國甚至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但是從舉措來看,仍是被動控制通脹,并不能達到目的。美歐通脹高企首先是因為貨幣超發,歐洲持續8年實施負利率,美國從2020年3月開啟無限量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這都帶來貨幣超發因素。此外還有疫情沖擊造成的供需失衡,也有俄烏沖突給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的沖擊,加之特朗普時期對包括其盟國在內的全球很多國家實施高關稅壁壘,也火上加油抬升了通脹水平。上述因素都導致了通脹持續高位運行。
為控制高企的通脹,美聯儲采取了激進的加息舉措,不到半年時間已加息225個基點。歐央行在7月首次被動加息50個基點的基礎上,9月8日再次大幅加息75個基點,不僅一舉改變了負利率環境,而且利率快速走升。在今年全球央行行長會議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暗示激進加息,由此市場更是普遍預期9月份美聯儲也要加息75個基點,今年隨后兩次也還會繼續加50、25個基點不等,這將直接繼續大幅推升美元指數,給其他國家帶來貨幣貶值的壓力以及通脹輸入的風險。
要防止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如果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不僅可能直接傳遞到國內,推升通脹水平,而且還會順著產業鏈向下游延伸,推升商品的價格。由此,要防止大宗商品價格走升給國內通脹帶來的壓力。不僅包括油、氣,還有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需持續跟蹤跟進大宗商品價格,適當通過釋放國家儲備來平抑價格。當然不能僅靠國家儲備,還要有市場儲備、商業儲備和企業儲備,多措并舉,控制價格上行壓力。
從國內因素來看,需要多措并舉控通脹。需要控制國際國內推升物價的各項因素。一方面,為抑制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增長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力,另一方面也要平衡貨幣政策與通脹的關系。須堅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應對疫情要更加精準、更加高效、更加及時。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既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又要開放市場,加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平衡、對沖、多措并舉角度,有針對性地控制和解決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積極應對通脹上漲壓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