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增加綜合國力、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切入點。同時,中央多次強調要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其中資本市場尤其對于推動科技創新具有樞紐作用,可以為處于各個發展階段的創新企業提供投融資支持。
近年來,在注冊制改革的背景下,多層次資本市場各板塊錯位發展,激勵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整合產業鏈資源,服務并打造了一批以科技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行業龍頭。新形勢下,亟待進一步梳理科技與資本的互動關系,打造更為良好的科技與資本融合模式。
對此我們認為,科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多方的共同參與,既需要政策、資本支持,更需要企業通過不斷努力實現技術突破與創新。首先,金融與資本在支持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要明確支持的對象,引導合理的創新活動。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真正建立由企業為主導的研發成果產業化機制。這就要求打造新型的創新聯合體,并且不是簡單把各類創新主體、各類創新要素隨意疊加,而是要遵循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內生動力。二是厘清對創新的界定,既要以關鍵核心技術、硬技術創新為主線,也要支持各類業務創新、模式創新、生態創新等。值得關注的是,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無論是數字化的核心產業,還是產業數字化的大量“藍海”,都是創新的主要“抓手”。三是實現多重要素的有效組合,既要有金融與資本要素,也要有人才、機制等的合理匹配,還有新型數據要素的探索使用。四是政府在創新中應該更側重優化“土壤與生態”,減少對創新的扭曲,并且著力推動基礎性、共性的創新科研工作。
此外,當前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三大注冊制板塊相繼推出,資本市場體系為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多融資途徑,在上市條件上更加包容,對于投資機構也增加了更便利的退出渠道。當然,要營造更友好、更順暢的資本市場環境,助力于科技與資本良性循環,還需要考慮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從資本市場支持科創的戰略角度來看,需弱化指揮型策略,增加引導與服務型支持,才能真正為市場創新“穩預期”。特別需強調的是,推動科技創新是中長期的戰略選擇,不能操之過急。二是從追求科技與資本的量的融合,到追求質的融合,關鍵在于促使資本市場真正為科技創新構建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否則的話,也可能使得創新企業陷入“資本游戲”而失去創新活力。三是面對我國金融結構面臨的期限錯配與失衡、可持續中長期資本有待增加等問題,在科創投資產業鏈中,需不斷優化稅收等各類政策,完善投資機構與投資模式的治理機制,努力引導科創長期資本的形成。四是資本市場支持科創并非“為科技而科技”,而是最終能夠給實體產業發展帶來高效率、新動力(310328),為居民生活改善帶來切實好處,這也是科技與資本融合的最終著眼點。
還有,資本市場要更好地服務科創戰略,自身還需進一步推動改革與發展。具體而言,一是跳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傳統思路,努力轉向多功能的資本市場建設,推動差異化的制度創新與供給,實現市場的開放融合,不斷完善融資、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市場基礎功能。二是持續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全面打造包括事前引導、事中防范、事后監管相銜接的全鏈條資本治理體系。促使市場監管更加有效,尤其是探索建立強有力的激勵約束機制,如突破現有規則約束、大幅提升舉報獎勵。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的SEC自2012年首次發放舉報獎勵以來,到2021年9月已經有207人領走了10億美元獎金,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各類違法行為,并且更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這對于支持科創企業融資、同時有效遏制市場“科技泡沫”來說,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楊濤 編輯:洪曉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