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指標重回升勢,穩住地產仍需加力
2022年1-8月宏觀數據點評
全文共8474字,閱讀大約需要17分鐘
文 財信研究院 宏觀團隊
伍超明 胡文艷 李沫
投資要點
核心觀點:
受政策顯效和低基數效應影響,8月份國內經濟頂住了外需收縮、疫情反復、高溫干旱等負面沖擊,主要供需指標普遍回升。結構上,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穩增長作用進一步增強,消費和生產受低基數影響超預期回升,房地產投資降幅仍在擴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預計全年經濟“U”型復蘇,下半年GDP增長4.5%左右,全年約增長3.5%。
摘要:
>> 工業增加值:基數下降與政策發力,支撐生產重回升勢。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較7月提高0.4個百分點。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同期基數下降,為本月工業生產增速回升提供了支撐;二是受益于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支持重點行業生產的政策效果顯現,汽車等中游裝備制造業生產明顯加快;三是穩增長政策發力推動基建、制造業投資回暖,也有利于帶動工業生產加快。但當前工業生產動能與常態水平仍有差距,未來持續恢復仍面臨市場需求不足、工業企業啟動新一輪去庫存周期、外需放緩和疫情擾動等四大制約。
>>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下半年GDP增長4.5%左右,全年約增長3.5%。一是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主力。預計基建投資增速將繼續回升,三季度破10%,全年中樞在9%左右;房地產市場正處于疲弱筑底階段,增速繼續下降概率偏大,四季度或年底降幅有望趨穩;制造業全年動能平穩,增速中樞在6%左右。二是消費拖累增長明顯。受居民就業增收困難、儲蓄意愿上升、消費場景受限等因素影響,樂觀估計全年社零約增長0-2%。三是出口穩中趨緩。受外需支撐減弱拖累,下行難以避免,但年內出口份額仍有韌性,預計全年中樞在8%左右。
>>消費:餐飲、汽車與低基數效應支撐回升,未來弱修復態勢未變。8月份社零同比增長5.4%,較上月提高2.7個百分點,超出市場預期。原因有四:一是去年同期基數大幅下降,對本月社零提升形成最主要支撐;二是受益于暑期居民外出就餐活動增加和對多地加大餐飲消費券發放力度,餐飲收入增速較上月大幅提高9.9個百分點;三是多因素共振支撐下,汽車消費增速較上月提高6.2個百分點;四是受益于農民工群體就業持續改善,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回升幅度已高于限上。但本月非必需消費品和房地產相關消費品持續低迷,加上未來低基數效應消失、疫情演變具有不確定性、居民收入恢復偏慢和消費意愿下降,國內消費弱修復態勢未變。
>>投資:基建和制造業支撐增強,整體增速回升。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較多,顯示出投資穩增長作用增強。一是制造業累計增速較上月提高0.1個百分點,上游和汽車行業是主要貢獻力量。預計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下,全年制造業投資動能平穩。二是基建投資累計增速較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穩增長作用進一步增強。預計受益于資金和項目支持繼續加碼,年內基建投資增速繼續回升可期,但四季度增速或小幅回落。三是房地產市場整體處于疲弱筑底階段,反復脆弱特征明顯,“因城施策”等政策逐步顯效,領先指標有企穩跡象,預計短期內房地產投資增速降幅繼續擴大的概率偏高,這一過程估計會持續到四季度或年底左右。
>>國內政策展望:積極作為擴大需求,年內擴基建、穩地產或是主要抓手。貨幣方面,央行需要在穩就業、穩物價和穩匯率多重目標中取得平衡,但穩就業仍是首位,預計總基調維持穩健偏松,核心聚焦寬信用、配合財政發力,不排除年內繼續降準和非對稱調降5年期LPR利率的可能。財政方面,預計財政支出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釋放;政策將重點聚焦擴大有效需求,發揮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調結構、穩就業、帶消費綜合效應。
正文
一、工業增加值:基數下降與政策發力,支撐生產重回升勢
2022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較1-7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8月當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較7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見圖1)。國內工業生產重回升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去年同期基數效應下降,為本月工業生產增速回升提供了支撐,如2021年8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較上月大幅降低1.1個百分點,有利于今年8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提高。二是受益于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支持重點行業生產的政策效果比較明顯,汽車等中游裝備制造業生產明顯加快且保持較高增速,對工業生產形成重要帶動作用;三是隨著基建、制造業投資回暖,也有利于推動工業生產加快,8月份以來國內主要螺紋鋼廠開工率持續攀升(見圖2)。
但從環比增速看,8月規上工業增加值環比增長0.32%,仍低于歷史同期(2011-2019年)均值水平較多,也較上月有所回落,反映出當前工業生產動能與常態水平仍有差距,恢復力度總體偏弱。具體看,工業生產恢復主要面臨四大制約:一是市場需求不足對生產的制約猶存,如房地產投資持續回落、消費需求恢復偏慢,導致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回升有限、仍大幅低于歷史同期水平(見圖3)。二是工業企業已啟動新一輪去庫存周期,且未來去庫存步伐有望加快,對工業生產將持續形成一定拖累;三是外需放緩疊加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增加,出口對工業生產的帶動作用或邊際放緩;四是國內疫情持續多點散發,加之部分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影響,對工業生產的短期擾動亦不容忽視。
從三大門類看,電力熱力等生產供應業和制造業是支撐工業生產回升的主力。如受益于穩增長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政策發力顯效,8月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提高0.4個百分點至3.1%,對全部工業生產回升提供支撐;同時受益于高溫天氣帶動用電需求增加,以及基建投資明顯提速,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速較上月繼續大幅提高4.1個百分點至13.6%(見圖4),也是工業生產改善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隨著PPI價格增速回落,8月份采礦業生產繼續放緩,其增加值增速較7月回落2.8個百分點至5.3%。
從制造業內部看,中游裝備引領,上游原材料改善,下游消費品制造仍偏弱。一是受益于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政策效果較為明顯,加之新能源設備、汽車終端需求持續保持較快增長,8月份中游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比上月加快1.1個百分點,對工業生產的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其中,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分別同比增長30.5%、14.8%,比上月加快8.0和2.3個百分點(見圖5)。二是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拖累上游原材料制造生產增速仍處于偏低位置,但受益于基建投資回暖,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壓延業和橡膠塑料制品增加值增速均較上月邊際有所改善(見圖5)。三是受終端消費疲弱、農產品(000061)等原材料成本高企,加之高溫極端天氣和散發疫情擾動的疊加影響,下游消費品制造企業生產投資意愿明顯不足,本月已公布數據的5大下游消費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均較上月有所放緩(見圖5)。
從產業結構看,高技術制造業仍處于領跑位置,新動能持續增強。8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較上月繼續有所回落,主要受醫藥制造和計算機通信電子制造業生產下滑較多的影響;但其增速仍高于同期全部制造業1.5個百分點(見圖6),表明高技術制造業韌性仍強,經濟中的新動能繼續成長壯大。此外,從產品產量看,綠色智能轉型步伐亦明顯在加快。如8月份新能源汽車、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太陽能(000591)電池等綠色智能產品產量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17.0%、25.7%、21.6%。
二、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全年GDP增長3.5%左右
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頻發、高溫干旱不利天氣和市場需求恢復滯后的疊加影響,7月份國內供需兩端主要指標均有所回落,導致5月份以來的經濟恢復進程出現波折。
但受益于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加快落地顯效,加之疫情防控效率提升,去年同期基數偏低,8月份國內經濟頂住了7月以來出現的多種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延續恢復發展態勢,供需兩端多數指標好于上月。結構上呈現出“生產供給穩中有升,內需超預期改善,就業壓力邊際緩解,但地產拖累繼續加大”的不牢固特征。
一是生產供給穩中有升。8月份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生產指數分別為4.2%和1.8%,分別較上月提高0.4和1.2個百分點,表明疫情反彈對生產供給的沖擊已相對可控,穩增長、助企紓困等政策落地顯效對生產供給恢復起到了重要積極支撐作用。
二是國內需求超預期改善。一方面,受益于穩投資政策持續加力,項目開工和資金到位保障增強,國內投資增長明顯改善,如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增速比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首次回升。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8.3%和10%,分別比1-7月份加快0.9和0.1個百分點,是投資增長加快的主要支撐。另一方面,隨著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和重點領域消費潛力逐步釋放,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4%,增速比上月加快2.7個百分點。
三是穩就業壓力邊際有所緩解。受益于國內生產、需求均有所改善,加之穩就業政策發力顯效,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回落至5.3%,較上月降低0.1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下降。其中,前期不斷攀升的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8.7%,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結構性失業壓力邊際明顯緩解,國內就業形勢出現重要積極信號。
四是地產拖累繼續加大。8月份房地產銷售、房企到位資金降幅均較上月有所收窄,但銷售的改善傳導到房地產投資,仍然需要一個過程。1-8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4%,降幅比1-7月份擴大1個百分點,表明整個房地產市場仍處在下行通道當中,考慮到其在整個GDP中占比約三成,未來穩住房地產仍是當務之急,需要繼續付出更大的努力。
展望未來,預計下半年GDP增長4.5%左右,全年GDP約增長3.5%(見圖7):一是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主力。基建投資受資金和項目支持政策加力推動,增速有望繼續回升,預計三季度破10%,全年中樞在9%左右;房地產市場正在筑底階段,四季度或年底有望降幅趨穩;制造業投資受盈利承壓、庫存高位、出口回落影響,整體動能邊際趨弱,但退稅資金和技改需求仍有向上支撐,預計全年動能平穩,增速中樞在6%左右。二是消費拖累增長明顯。受居民就業增收困難、儲蓄意愿上升、消費場景受限和消費品漲價等因素影響,當前政策力度下,樂觀估計全年社零約增長0-2%,不及疫情前的四分之一,仍待增量政策加碼支持。三是出口穩中趨緩。受外需支撐減弱拖累,下行難以避免,但年內出口份額仍有韌性,預計全年中樞在8%左右。
三、消費:餐飲、汽車與低基數支撐回升,未來弱修復態勢未變
(一)餐飲、汽車消費和低基數效應等,共同支撐本月社零超預期回升
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下同)為282560億元,同比增長0.5%,增速由負轉正,較1-7月份提高0.7個百分點;8月當月社零同比增長5.4%,增速較上月大幅提高2.7個百分點(見圖8)。按照統計局的分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分成餐飲收入、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和限額以下商品零售三大部分,占比分別為11.3%、33.7%和55%(2019年值)。本月社零增速超預期改善,原因有四:
一是去年同期基數大幅下降,對社零提升形成最主要支撐。如去年8月份,社零兩年平均增速為1.5%,較7月份大幅回落2.1個百分點,有利于今年8月份社零增速提高較多。
二是暑期居民外出就餐活動增加與多地加快投放消費券,推動餐飲收入明顯改善。8月部分城市疫情反彈,導致當地接觸性消費恢復受限,但隨著疫情防控效率提升,其他地區受到的影響較小。此外,暑期居民外出就餐意愿仍偏強,加之多地加大餐飲消費券發放力度,8月份餐飲收入同比增長8.4%,較上月大幅提高9.9個百分點(見圖9),對提振社零增速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三是汽車類和基本生活類消費品增長較多,帶動限額以上商品零售有所回升。8月份限額以上商品零售同比增長9.1%,增速較上月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分商品種類看(見圖10),受益于產業鏈供應鏈繼續恢復,乘用車購置稅減半等促消費政策落地顯效,以及去年同期基數效應下降,8月限額以上汽車類商品、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速分別較上月提高6.2和2.9個百分點,對限上商品零售形成主要支撐;同時,隨著消費旺季來臨,本月糧油食品、飲料、服裝紡織品等基本生活類消費品增速均較上月有所提升(見圖10)。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居民收入改善緩慢和消費意愿下降等因素制約影響,8月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等非必需消費品增速均由正轉負,較上月大幅回落;此外房地產銷售持續偏冷,導致家電、建材、家具等居住類商品銷售增速進一步回落(見圖10)。
四是受益于農民工群體就業持續改善,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回升幅度已高于限上。受益于基建、制造業投資回升和國家加大以工代賑力度,以農民工為主的外來農業戶籍人員調查失業率已降至5.0%,低于全部城鎮調查失業率0.2個百分點,前者連續三個月低于后者(見圖11),表明農民工就業、收入改善速度或快于整體。受此影響,8月限額以下商品零售增速較上月提高約2個百分點,回升幅度也已高于限額以上商品零售(見9)。
(二)未來消費弱修復態勢未變,樂觀估計全年社零約增長0-2%
一是未來數月低基數效應消失,不利于社零繼續大幅抬升。如去年8-10月社零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5%、3.8%和4.6%,呈逐月較快抬升走勢,不利于今年9-10月社零增速繼續提高,甚至不排除未來社零增速或再度小幅回落。
二是經濟企穩回升和促消費政策發力,將繼續對消費恢復形成支撐,但回升力度不宜高估。假定今年下半年消費與2020年5-11月恢復路徑一致,預計全年社零約增長0%;假定下半年消費恢復程度均能達到2020年四季度經濟偏熱下的水平,預計全年社零約增長2%。但實際上,今年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比2020年更加復雜嚴峻,經濟恢復曲線比2020年更加平緩,較為樂觀的情況下,全年社零增長或才能達到0-2%。
三是未來國內疫情演變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疫情持續多點散發導致消費場景受限,仍會持續對社零增速形成一定拖累。
四是疫后居民收入恢復偏慢和消費意愿下降,也將制約消費回升空間。一方面,疫后服務業和大量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導致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雇員工資縮水,將對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形成最大制約。如1-6月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7%,較1-3月份回落1.6個百分點,明顯不利于消費改善;同時,16-24歲人口的失業率仍處于偏高位置,對消費主體結構性的拖累亦偏大。另一方面,疫情還會通過推高儲蓄需求,降低居民消費意愿,如根據央行的調查數據,2022年二季度城鎮居民消費、儲蓄和投資意愿調查中,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比達58.3%,創下2002年以來的歷史新高,比2020年疫情最嚴重階段還要高出5.3個百分點,表明居民消費意愿明顯不足,亟待政策加碼提振。
四、投資:基建和制造業支撐增強,整體增速回升
1-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5.8%和2.3%,分別較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和放緩0.4個百分點(見圖12);從環比增速看,8月份季調后的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增速為0.36%,較上月提高0.21個百分點,但低于2017-2019年歷史同期均值0.07個百分點(見圖13),顯示出固定資產投資動能有所回升,但整體仍偏弱。從主要分項看,“基建制造業支撐增強、地產拖累加深”的結構性特征較為顯著(見圖14)。
從民間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差看,1-8月份民間投資累計增速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5個百分點,較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擴大(見圖12)。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低于整體,主要原因在于民營企業對疫情、高溫等外部沖擊更為敏感,企業盈利和預期面臨較大下行風險,而大型國有企業更受益于穩增長政策發力。
(一)上游和汽車行業支撐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預計全年動能相對平穩
1-8月份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0%,較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見圖14)。從當月增速看,8月份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6%,較上月提高3.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基建需求加快釋放和政策持續加碼支撐預期影響,建材相關行業制造業投資擴產意愿有所增強;二是受國家推進薄弱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政策支持,制造業技改投資需求繼續釋放;三是受全球經濟放緩、需求下降影響,出口依賴型企業投資動能有所減弱。
從行業看,上游和汽車制造支撐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一是受基建投資需求釋放和設備更新改造政策共同支撐,上游原材料制造業投資增速有所回升;二是受出口下行壓力顯現影響,部分中游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速下降,但汽車制造業受益于政策支持,投資增速回升較多;三是受國內消費需求修復影響,下游消費品制造業投資增速小幅回升,但紡織等出口依賴性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見圖15)。
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持續領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1-8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長23.0%,高于整體制造業投資增速13.0個百分點(見圖16),新動能對制造業投資的引領作用持續強化,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
展望未來,預計制造業投資動能相對穩定,全年制造業投資增速在6%左右。一是盈利承壓、庫存高位、出口回落都預示著制造業投資動能邊際趨弱,如領先指標工業企業利潤于2021年下半年從高位區間回落,對企業投資的支撐減弱(見圖17);二是已退還存量留抵退稅和按月退還的增量退稅資金有利于改善企業現金流,刺激企業進行資本開支,但政策效果邊際趨弱;三是受益于國家戰略支持,設備更新改造以及強鏈補鏈等技改需求將對高技術投資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形成長期支撐。
(二)政策顯效帶動基建投資增速回升,預計全年增速中樞在9%左右
1-8月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電力)分別同比增長10.4%和7.2%,較1-7月份分別加快0.8和0.2個百分點(見圖14),基建穩增長作用進一步增強。
展望下半年,在專項債加快使用、準財政工具撬動配套資金、專項債結存限額用足用好、項目儲備建設提速等積極因素影響下,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進一步提高。預計剩余專項債集中使用或推動三季度基建投資增速破10%,但四季度小幅回落,全年中樞在9%左右。
一是專項債券加快使用、準財政工具撬動配套資金、專項債結存限額空間均對下半年基建投資形成資金保障,資金量或“前高后低”。其一,按照政策要求,5-7月份發行的超2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將于8月份底前基本使用到位(見圖18),對基建投資形成較強資金保障;其二,按照最大效果估算,6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可以撬動超4萬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000億資本金對應2.4萬億元配套資金+其他資本金撬動同等規模的配套資金),撬動的資金包括但不限于前期8000億元政策行信貸資金,商業銀行信貸資金、PPP等社會資本,該工具的推出可以有效緩解資本金不足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制約,也有利于上述基建資金來源加快進入項目,助力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其三,5000億元專項債券結存限額將于10月份底前發行完畢,將為四季度基建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二是重大項目審批和開工提速,基建投資面臨的項目制約有所緩解。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地方分兩批共儲備了7.1萬個項目,基建投資優質項目缺乏的情況大幅緩解。5月份以來,中央、地方、部委層面協同共同推進項目儲備和建設工作,基建項目用地配套與審批明顯加快,帶動基建項目建設開工提速。如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1.2%,較去年同期加快20.7個百分點,創2017年以來同期新高(見圖19)。
三是城投等配套資金來源仍面臨嚴監管約束,將對基建投資回升幅度形成約束。從資金來源看,近六成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于自籌資金,自籌資金比重下降是2018年以來基建投資增速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見圖20)。基建投資自籌資金主要包括城投平臺債務、PPP、非標融資等資金來源。據統計,1-8月份城投債凈融資金額為11572.5億元,較去年同期回落約4774億元,預計在“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政策基調下,2022年城投平臺融資環境難以大幅改善,年內城投平臺累計凈融資轉正的概率不高(見圖21)。在城投配套融資缺位的情況下,其他資金來源對基建投資的支撐作用不強,全年基建投資回升幅度或有限。
(三)房地產市場繼續呈下行態勢概率偏高
1、房地產市場整體處于疲弱筑底階段,反復脆弱特征明顯
受疫情對居民就業和收入增長的影響,居民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偏弱,購房需求和意愿不高,8月份房地產繼續呈下行態勢,從銷售筑底到投資企穩需要一個過程,房地產市場整體處于疲弱筑底階段。
從需求看,商品房銷售低迷狀態未改。一是銷售面積低位反復筑底震蕩。從累計增速看,1-8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降低23.0%,降幅較1-7月縮小0.1個百分點;從當月增速看,8月當月同比增速為-22.6%,降幅較上月收窄6.3個百分點,整體處于筑底反復震蕩期(見圖22)。二是弱需求下,商品房價格繼續下降。8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下降2.1%,降幅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其中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分別較上月變化-0.3、-0.5、-0.5個百分點(見圖23)。
從供給看,商品房銷售走弱引發庫存去化周期拉長。2021年以來,房地產銷比(待售面積與近三個月平均銷售面積之比)整體由降轉升,8月處于升勢中,如8月份為4.3倍,較2020年底提高1.6倍(見圖24)。商品房待售面積較上月減少50萬平方米,連續6個月減少,但庫存仍然高企,8月待售面積同比增長8.0%,處于2016年以來的高位,表明未來房地產市場去庫存是主要任務。
從投資增速看,繼續下行。2022年1-8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4%,降幅較1-7月擴大1.0個百分點;8月當月同比增速降幅較7月擴大1.5個百分點(見圖25),反映從銷售面積筑底到投資筑底需要一個過程,房地產投資仍不穩固,脆弱性強。
2、領先指標有企穩跡象,預計短期內房地產投資增速降幅擴大概率偏高
商品房銷售、房地產資金來源、土地購置等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領先指標,這些指標處于筑底反復階段,且降幅均較大,預示著房地產投資短期不會改變負增長態勢,降幅繼續擴大概率偏高,這一過程估計會持續到四季度或年底左右。但在“三穩”目標要求下,“因城施策”、“保交樓”政策持續推進,效果將逐步顯現,房地產投資下行速度有望逐步趨緩。
一是房企資金來源有所改善,降幅趨穩,但疲弱態勢未改。2022年1-8月房地產資金來源同比減少25.0%,降幅較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當月增速降幅較上月收窄4.1個百分點(見圖26),整體負增長趨勢依舊。從資金來源細項數據看,其他資金(由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兩部分組成)在資金來源中的比重達到52.3%,1-8月增速降幅將上月收窄0.9個百分點,對資金來源增速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但8月當月降幅仍達到-24.5%,盡管較上月收窄2.1個百分點(見圖27),反映居民收入下降后,購房能力降低、購房意愿不足,房地產市場預期扭轉需要時間和過程。國內貸款方面,“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一城一策”、“保交樓”等政策有所顯效,8月當月貸款增速降幅較上月收窄19.2個百分點至-17.6%,但1-8月累計降幅仍達-27.4%,資金來源仍然疲弱,銀行對房企尤其是民營房企貸款依舊謹慎。
二是土地市場稍有好轉,但整體偏冷,房企拿地意愿仍弱。受房地產銷售持續負增長、房價上漲預期偏弱影響,房企拿地意愿明顯下降。如2022年1-8月購置土地面積同比大幅減少49.7%,降幅較上月擴大1.6個百分點(見圖28),與此相對應,土地溢價率也處于歷史低位區域。分城市等級看,各線城市土地市場普遍偏冷。如8月當月一二三線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同比增速分別為1.4%、5.8%、11.3%,分別較上月變動-1.7、26.4、9.2個百分點(見圖29),但累計增速分別為-29.1%、-16.6%、-11.1%。需要注意的是,8月當月和累計同比增速的回升,離不開去年同期低基數的貢獻,因此土地市場好轉仍需時間。
三是房地產市場“因城施策”持續推進,效果逐步顯現。各地“因城施策”政策的密集出臺,對防止房地產市場預期繼續惡化、房地產投資失速的效果正在逐步顯現。目前房地產市場難言企穩,但整體處于筑底階段,失速、失控風險降低。預計在房地產逆周期政策持續發力下,剛需和改善型需求將繼續釋放,房地產下行壓力有望逐步得到緩解。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時,并不表明這些內容代表本人觀點,其目的只是供訪問者交流與參考。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微信號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微信號內容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微信號所涉內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微信號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微信號內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微信號內容(除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
本人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