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產業政策持續發力、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技術研發持續突破、新生力量不斷加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一大亮點。今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增長1.2倍和1.1倍;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量比重達到22.9%;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
今日,新能源科技企業——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創新航」或「公司」,股份代碼:3931.HK)公布香港上市計劃,將于9月23日啟動招股,預計將于10月6日于港交所上市。
不斷提升技術實力 通過創新優化成本結構
中創新航技術能力的不斷進步以及生產制造工藝的持續提升是成本下降的主要動因。中創新航首創的高電壓技術成為了在對各項金屬元素使用更加友好的情況下,提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
具體來看,公司的中鎳高電壓電池,在可以達到很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對資源的利用率更高,并且安全性更好。公司的技術能力和制造工藝的進步,不僅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制造效率,還可以大幅提高公司對核心材料的使用效率。
聚焦原材料價格上漲問題 有效緩解企業成本壓力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熱度居高不下情況下,動力電池亦更獲業內關注。2021年下半年開始,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大幅上升,于2022年年初站上30萬元/噸之后開啟跳漲模式,2月中旬沖上40萬元/噸,并在3月初突破50萬元/噸大關,進一步較年初上漲近7成。此次以碳酸鋰為代表的鋰電產業原材料價格的「失控」屬于行業供需不平衡帶來的異常波動。
3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將適度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化協作,共贏發展,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回歸理性。隨著產業鏈對鋰資源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開發速度不斷提升,迭加新技術的產業化突破,鋰資源中期供應緊張局面有望得到扭轉,價格有望回落,電池企業的原材料價格預計將穩中有進,成本壓力得以緩解。
成本控制能力較強 規模效應逐步體現
在原材料成本提升的大環境下,擁有較強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中創新航便是如此。招股書披露,中創新航的銷售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勞工成本及制造費用。控制成本方面,中創新航每Wh的制造費用由2020年的人民幣0.10元/Wh下降至2021年的人民幣0.07元/Wh;每Wh的直接勞工成本由2020年的人民幣0.03元/Wh下降至2021年的人民幣0.02元/Wh。
公開資料顯示,中創新航后續產能會持續迅速提升,中創新航2022年的有效產能預計可達35GWH,2023年預計可達90GWH,隨著公司產能的迅速釋放,規模效應會逐步體現,公司產品的單位成本有望持續降低。
與此同時,中創新航亦展現了提前預測市場走勢的前瞻性洞察力,防風險能力較強。今年落地對下游客戶的價格聯動機制,更提前加大了對上游資源的布局。得益于此,2022年一季度,中創新航毛利率逆勢攀升,在利潤水平的修復上表現可圈可點,將進一步鞏固自身業內頭部企業地位。
如今,動力電池行業正快速進入加速發展時代,面對這樣一個增量市場,未來必定屬于那些既洞悉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又具備風險防范能力的企業。成功在港上市后,中創新航將在保持技術實力和產品力全面領先的前提下,持續做到有效的經營管理,保障公司合理的利潤水平,通過先進技術的不斷突破,和上下游建立的共創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等方面,維護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