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排列的設備不斷發出運行的轟鳴聲,數噸鮮奶在管道中流淌,顯示屏上的奶粉產量數值在持續上升,偌大的車間中卻不見人影……這些都是央視鏡頭下中國嬰配粉龍頭企業——飛鶴生產車間的場景。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工信部共同打造的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走進飛鶴智能工廠,解碼中國奶粉智造新高度,探尋智能制造如何為中國寶寶生產新鮮好奶粉。這也是《智造中國》系列報道的收官之作。
細節滿滿,精準掌控護航奶粉“智”旅
《智造中國》的鏡頭掃過飛鶴智能化的無菌車間,每一幀畫面都在詮釋工業4.0時代中國乳業的智能風采,講述智能制造為食品生產行業帶來的變化。
奶粉是生產流程最復雜、對加工技術要求極高的乳制品,生產過程多達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智能制造使這種控制更精準,穩穩托起每一罐奶粉的高質量旅程。
在《智造中國》的鏡頭里,整個飛鶴工廠的生產車間看不到一滴奶、一粒奶粉,所有原料都在縱橫交錯的不銹鋼管道和瓶瓶罐罐里。報道中提到,制造過程中,原料奶會與30多種嬰幼兒所需的營養元素進行科學配比、混合,不同配方的配料種類和用量都不一樣。這就需要非常精細的質量管控能力,以保證科學配方能夠實現精準配比。對于以噸計算的奶粉量,飛鶴的原料校準系統能將誤差控制在0.1克范圍內。
奶粉生產過程中,溫度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既要完成蒸發、干燥和殺菌等流程,又要保留活性營養成分。智能制造通過設備上的傳感器,實現對溫度進行精準監控。
此外,《智造中國》在報道中還強調,在出粉口附近,飛鶴安裝了在線近紅外設備,一秒就能對奶粉中的10多項指標掃描20多次,并以每秒鐘20~30次的頻率輸出檢測結果,實現了對奶粉質量的“秒級監測”。這也是近紅外技術在全球乳制品行業的首例應用。
智能系統對點滴環節的精準把控,不僅保障了奶粉質量安全,更是在最大程度保證了奶粉的新鮮與活性。飛鶴在智能制造上的探索與實踐,也為行業樹立了標桿。
為工廠裝上“大腦”,提質增效雙管齊下
之所以能對制造細節做到如此嚴格把控,是因為飛鶴工廠擁有相當聰明的“大腦”。
據了解,飛鶴早在2016年就開始系統性地規劃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尤其是2018年以來,飛鶴持續實施“3+2+2”數字化戰略,智能制造成為“3”大重要IT項目之一。
飛鶴把工廠所有的設備、人員、資產全部導入系統,圍繞整個工廠進行建模,并重新梳理整個工廠的原料入庫、存儲、檢測,生產、產成品檢測、暫存、出庫等流程,靠算法設計出最優的生產方案。目前,飛鶴各個工廠已經接入生產、實驗室、倉儲等4大核心智能系統,實現智能生產。
更重要的是,隨著全面數字化升級的展開,飛鶴持續推進數字中臺建設,打通數據壁壘,數字能力持續提升。正是有了數據中臺的支持,智能工廠的4大系統才能順利進行互相銜接和自主交互,實現對整個生產流程的密切監控。這樣當某一工藝參數出現了規律性波動時,數據中臺就可以敏銳地發現,并及時反饋給生產線,指導生產分析波動原因。整體來說,智能制造讓飛鶴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對質量的控制更為精準。
此外,智能制造賦能也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以飛鶴克東工廠為例,從鮮奶、各種原輔料,到成為一箱箱包裝完備的奶粉,每一道生產流程都被數字化,整個過程不超過2個小時。日夜奔忙的生產線一年產量能達到5萬噸,而整個過程只由中央控制室的幾名工作人員就可以完全把控。
全局數字化,好奶粉從科技養牛開始
除了生產端,飛鶴的數字化布局向前可延伸到奶源,向后可觸達萬千消費者,實現了從上游牧場、智能化工廠到下游終端的全局數字化升級,供應鏈端、生產端、消費端形成了正反饋循環,對行業和市場帶來了深刻變革。
好牛才能產好奶,牧場是飛鶴全局數字化中的重要一環。2006年以來,飛鶴扎根北緯47°黃金奶源帶,建設了農牧工三位一體的產業集群,包括10個自有牧場。飛鶴將數字化革新深入到牧場,實行規模化的數據養牛,保障奶源安全和品質。
通過《智造中國》的鏡頭,可以看到飛鶴牧場中,每只牛都配有RFID電子耳標和芯片項圈。他們共同構成了奶牛的“電子身份識別系統”,為工作人員全方位地管控牛群狀況提供參考。“電子耳標”相當于身份證,關聯各種信息,方便查詢和追溯,如父母信息、免疫時間等。而芯片項圈類似于人們的智能手環,可以監測健康數據,如檢測采食量和活動量,為科學喂養提供可靠的分析材料。
隨著全面數字化升級的推進,飛鶴牧場的數字化水平持續上升,顯著提高了原料奶的效率、產量和質量。在身份證、項圈芯片、產奶量、飼料配給各個系統之間的配合下,1萬多頭奶牛的管理只需要40多人。而優質牧場每頭奶牛的單產已經達到了39公斤,比10年高出10多公斤。更重要的是,牛奶安全性和品質遠超中國標準,亦超過被視為國際生鮮乳最高標準的歐盟標準。據了解,飛鶴自有牧場的鮮奶標準乳脂、蛋白質含量分別在3.8%和3.4%以上,菌落指數指標小于5000cfu/ml,體細胞≤15萬個/ml。
在供應鏈環節,飛鶴通過打造智慧供應鏈,通過追溯系統及時捕捉、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實現小批量、高速度的柔性生產,不僅更精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穩定保證了奶粉的新鮮度——從灌裝生產到裝進寶寶的奶瓶,最快只需要28天。
數字化也讓飛鶴的服務更加個性化、有溫度。飛鶴借助數字系統,通過星媽會等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生養教服務。
從自動化、數字化再到智能化,飛鶴革新的每一步都向著“更新鮮的產品、更專業的服務、更精準的需求滿足”邁進。對飛鶴為中國乳業帶來的改變,央視給予了高度肯定,“智能制造正在使中國乳業的質量管控更加嚴苛、更加精準,也為消費者送上更安全、更營養、更新鮮的好奶粉”。
而在《智造中國》的鏡頭之外,飛鶴的數字化產業鏈、智能化生產線也將一如既往地守護中國寶寶健康成長,并引領中國乳業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