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9日電 六大行之后,險資巨頭也披露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相關數據。
投入逾10.2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
緊隨六大國有行披露前三季度新增貸款超9.5萬億支持實體經濟,近日,中國人壽(601628)、中國人保(601319)、中國平安(601318)先后公告,累計投入逾10.2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
具體看,中國人壽表示,今年以來,公司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點區域投資力度。截至9月30日,服務實體經濟投資規模超過3.3萬億元;今年以來全面助推“雙碳”行動,綠色投資規模超過4000億元;落實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多措并舉助企紓困,向國有企業改革、民營及小微企業發展累計投資超過4000億元。
中國人保表示,在服務綠色環保方面,積極貫徹“雙碳”戰略,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及環保產業發展,加強對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融資服務,截至9月30日,投資服務國家戰略合計超過1萬億元。
中國平安表示,截至9月末,公司綜合運用保險資金、銀行信貸及資產管理等金融資源,累計投入逾5.9萬億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覆蓋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項目,護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規劃。
在提供風險保障方面,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國人保累計保額超1400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通過農業保險提供了1.64萬億元的風險保障,通過惠民保提供了20萬億元的風險保障,累計為集成電路重點客戶提供約7000億元的保險保障服務。
中國人壽在全國承辦200多個大病保險項目,覆蓋近3.5億人。在25個省市落地84個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項目。
中國平安則表示,十年間,中國平安旗下保險業務累計理賠案件超55860萬件,理賠金額達15068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保險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隨著《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文件的出臺,保險資金的使用方式進一步“解鎖”,助力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進一步發揮險資機構投資者的積極作用。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對媒體表示,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和資金流穩定的特點使得其在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長期股權或融資、穩定資本市場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優勢。
楊澤云指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途徑,一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二是通過購買債券、股票、基金等有價證券對實體經濟直接融資。三是通過股權、債權、私募基金等方式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24.47萬億元。近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等9地銀保監局都表示將持續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業績樂觀 巨頭繼續加碼
聚焦三家險企,近日披露的保費收入公告顯示,中國人壽前三季度累計收入約5541億元,中國人保三家子公司累計收入約4997.03億元,中國平安四家子公司累計收入約6042.69億元。同比均實現增長。其中,中國人保還提到,前三季度業績預增10%-15%。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保險板塊壽險方面有望迎來拐點,期待四季度開門紅預售的情況;財險方面,維持全年財產險行業保費兩位數增長預期,新車銷量的回暖持續推動車險保費增速向上,且考慮大災的預期減弱有望推動財險行業賠付率下降,全年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當前壽險行業仍處在改革調整階段,預計2022年NBV(新業務價值)仍將承壓,考慮到當前權益市場波動、銀行理財破凈等環境下居民對于收益確定性更高的保險產品需求明顯提升,預計帶來新單和NBV回暖。財險行業維持高景氣度,龍頭險企在車險綜改的背景下馬太效應逐步顯現。
面對業績的樂觀預期,中國人壽表示,下階段,公司將繼續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中國平安也提到,將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繼續探索金融普惠創新,全力維護經濟金融安全,持續深化“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并行、科技驅動戰略。(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