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在我對面,聽得很認真,不時詢問相關細節”
——訪黨的二十大代表、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鄭志明
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會上,黨的二十大代表、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專家鄭志明,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發表意見,并就不斷深化自主創新進行發言。求是網記者特邀請鄭志明代表接受專訪,圍繞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分享感受和體會。
圖片圖為鄭志明正在對襯套自動壓裝設備進行檢測調試。 柳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代表簡介】
鄭志明,1997年進入廣西汽車集團,從事鉗工工作。20多年來,他始終奮戰在生產一線,踏實苦干,用心鉆研,從普通技師逐漸成長為高級技師、專家、高級專家、首席專家、國家級技能大師;他帶領團隊創新創造,自主研制工藝近1000項,交付使用工藝工程裝備近2000臺(套),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求是網記者:您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請您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對報告的認識和體會。
鄭志明代表: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是指導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獻。認真聆聽報告,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并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迎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作為一名一線產業工人,我堅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產業工人技能報國的舞臺也會越來越寬廣,制造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求是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您在廣西代表團討論時也就“不斷深化自主創新”向總書記作了匯報。請您談談對創新的認識和理解。
鄭志明代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非凡十年的偉大成就,有力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我在發言中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廣西汽車集團五菱汽車的創新之路。老一輩五菱人通過拆解學習,模仿制造出我國第一臺微型車。如今劇情反轉了。當年的領先者有的反過來學我們,拆了我們的零部件去研究。總書記聽了匯報后,也想起了自己在福建工作的往事。當年他帶隊去國外考察產業發展;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制造遠銷海外。這些都是中國發展變化的縮影,是中國創新之路的縮影。
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我們必須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求是網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總書記也對產業工人給予高度評價。對此,您有什么感受和體會?
鄭志明代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咱們工匠師傅只要干得好,就會物質上有回報、精神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感謝習近平總書記、感謝黨中央,是黨讓我們成了才、干成了事!這次能當面向總書記匯報,我感到無上榮光。總書記在我對面,聽得很認真,不時詢問相關細節,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對科技創新的關心和對我們產業工人的重視,心里感到無比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聽完匯報后語重心長地說:“工人階級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過去碼頭都是人拉肩扛,現在是智能化操作集裝箱。要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能瞧不起產業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我們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而且我們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養他們、發揮他們的作用,這個才是重要的。”
回去后我要第一時間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溫暖傳遞給每一位工友,與大家一起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我相信,跟著總書記、跟著黨中央,我們產業工人一定大有可為,也一定要大有作為,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建設制造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曠思思 審核:李艷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