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日,特拉斯(Liz Truss)在就任六周后猝然辭職。代表保守黨后排議員的1922委員會主席布雷迪(Graham Brady)證實,該黨將在10月28日前進行領導層投票,并能在31日發表財政聲明前產生新的領導人。
2016年脫歐公投至今,英國保守黨先后更換了四任首相,其相對于工黨的支持率也從領先18個百分點降至落后21個百分點。現在,隨著新一場領導人競選的展開,英國保守黨的政治資本恐怕已所剩無幾。
英國前社區大臣詹里克(Robert Jenrick)表示,如果保守黨在這次領導層選舉中出了差錯,英國將進一步面臨非常嚴重的不穩定時期,保守黨也將在下一次大選中失敗,甚至“銷聲匿跡”。
與此同時,在丑聞中宣布辭職、離開唐寧街四十余天的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被報道將回歸競選。引發約翰遜下臺風波的前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被迫辭職離開特拉斯內閣的前內政大臣布拉沃曼(Suella Braverman)以及現任下議院領袖莫當特(Penny Mourdant)等也是熱門人選。
“英國政治現在比奈飛(Netflix)的劇好看,我簡直睡不著覺。”在英國政府變幻動蕩之際,一位歐盟官員如此說道。
約翰遜還回得來嗎?
在倫敦街頭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部分民眾并未對約翰遜的回歸表示抵觸。一位英國男士表示:“(新首相)可能會是約翰遜。他在保守黨中仍然非常受歡迎。他很有影響力,盡管這可能會對他的聲譽造成損害!
根據民調機構YouGov10月18日的調查,約翰遜在保守黨選民中的支持率排名最高,達32%,蘇納克則以23%排名第二。
不過,英國開放大學政治學教授阿什伍德(Simon Usherwood)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保守黨黨民很可能贊成約翰遜的歸來,但他很難得到保守黨黨內議員的支持。
地緣政治風險公司歐洲部主管拉曼(Mujtaba Rahman)透露,一些保守黨議員明確拒絕在約翰遜手下工作,并已經在以辭職威脅反對約翰遜的回歸。
在約翰遜可能參與本次保守黨領導人競選的消息傳出后,工黨領袖斯塔默(Keir Starmer)說,如果約翰遜當選,那么舉行重新大選的理由將更加充分。“在三個月前,他就已經黯然下臺。他的辭職是因為幾十位保守黨同僚因不滿而辭職。如果保守黨要從這種體驗、混亂和經濟損失中找回三個月前被認為不適合擔任首相的人,我認為這對公眾來說是揭傷疤。”他稱。
另一位英國民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約翰遜再次當選,這將是一件非?尚Φ氖虑。她稱:“在他的任期內,保守黨在諸多問題中掙扎,然而我們還是把他帶回來了。保守黨處于一團糟的狀態,他們不知道該讓誰領導。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一次大選,而且我們不能讓約翰遜重新回來。他的丑聞并沒有消失,我們只是轉移到一個新的問題上,那就是特拉斯!
“除非發生非常不尋常的事情,否則他(約翰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卑⑹参榈驴偨Y道。
對于下一任首相的人選,阿什伍德表示,很難預測勝選名單,但獲勝者將需要迅速重建黨內團結,這意味著來自中間派或更激進的右派人選似乎不太可能獲勝。“另外,候選人也會考慮現在是否值得參加競選,因為隨著大選臨近,當選者下一次大選之后仍然在位的機會看起來都非常小。所以對他們來說,為什么不等到大選之后,這樣有更多的時間發揮自己的作用?”他稱。
如何在一周內選出下一任首相
英國商會等組織呼吁保守黨迅速決定新首相人選。該商會在一份聲明中稱,特拉斯的辭職“意味著處于衰退邊緣的英國現在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英國保守黨的規定,領導人的選舉首先在保守黨議員中進行,在推舉出兩名候選人后,由廣大的英國保守黨黨民再投票選出最終的勝者。不過,如果最終只有一名參選者,或黨內議員強硬要求候選人接受黨內意向,導致最終兩位候選人中一名自愿放棄參選,那么就無需數萬名黨民的參與。
保守黨主席貝里(Jake Berry)表示,此次競選保守黨領導人的提名門檻是,候選人必須至少得到100位議員的支持。換言之,如果只有一個候選人獲得100個提名,這個人就會成為首相。
不過,牛津經濟學研究院英國首席經濟學家古德溫(Andrew Goodwin)認為,保守黨高層無疑期望議員團結在一名候選人周圍,以避免重蹈特拉斯的覆轍。然而,保守黨內的意識形態分歧使得這種情況難以實現。
1922委員會的布雷迪表示,保守黨領袖競選的提名將在下周一(10月24日)下午2點結束,并在當天晚些時候舉行議員內部投票。議員的第一次投票將在當日的15:30至17:30之間舉行。如果產生三名候選人,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將被淘汰,結果將在當日18時宣布。如果需要進行第二次指示性投票,則將在24日18:30至20:30之間進行,結果將于21時宣布。
貝里補充說,如果最終議員投票后還剩下兩名候選人,將在線上舉行黨民投票。
此外,據英媒分析,保守黨議員也可以團結一致選舉出一位新的領導人,這位新領導人有權一邊組建內閣,一邊等待黨民對其進行確認性投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