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革中央、江蘇省政協主辦,民革江蘇省委、蘇州市人民政府、蘇州市政協承辦,蘇州市工信局、民革蘇州市委、《財經》雜志、《財經智庫》執行的“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10月28日至29日在江蘇蘇州舉行,論壇主題為“實體經濟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塔塔集團中國區總裁詹宏鈺在發言中分享了他對中國供應鏈的觀點與體會。他認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滲透非常之深之廣,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強大的基礎設施,以及產業集群和統一的大市場,“這個市場不但是消費市場,也是供應鏈市場,統一的文化,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標準,加上不斷地升級換代。”
他指出,隨著近年本地化生產的發展,以及國產替代產品的發展,現在中國公司可以提供大多數國際市場要求的產品。對印度市場而言,中國產品價廉物美,尤其是一些復雜的機器設備,能夠滿足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
詹宏鈺認為,當前,如何優化布局,避免盲目投資,是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好協作分工的問題,投資回報就會大大提高,就會增加國內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增加在國際上抵抗風浪的能力。”
以下為發言實錄:
詹宏鈺:大家下午好。蘇州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集中了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儀器廠商等,具有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和產業集群,是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標桿。
塔塔集團也和蘇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塔塔集團。塔塔集團是印度最大的企業集團,2021-2022財年銷售收入為1280億美元多,其中2/3是在印度之外,全球共有93萬名員工,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2400億美元。集團主要公司是IT服務公司塔塔咨詢服務(TCS),塔塔汽車、塔塔鋼鐵、塔塔化工、塔塔電力、印度酒店集團、塔塔通信,還有最近加入集團的印度航空,它是私有化以后由塔塔集團全資收購的。中國是塔塔集團的重要市場和采購來源地,我們在中國現在有超過十幾家公司,超過6000多名員工。
我想分享一下對于中國供應鏈的一些體會,每年塔塔集團為塔塔旗下在歐洲、美國、印度、中東的塔塔企業采購金額達到20億美元左右,主要是一些機器設備,零部件備品備件,采購種類不斷增多,復雜性也不斷增加。在過去,能夠滿足國際市場要求的公司大多數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隨著近年本地化生產,國產替代的發展,現在中國公司已經可以提供大多數國際市場要求的產品。當然不同的中國公司管理水平、財務狀況、產品價格都不一樣。相比其他國家,比如越南、東南亞,大量出口的公司在這些國家多數是跨國公司當地的子公司,本土公司的水平相對低一點,這一點和中國是非常不同的,而且這些國家的產品范圍種類相對窄,基本上都是這些跨國公司產業鏈在當地的布局。如果換了其他產品,一旦采購量增加,成本就會增加的非常多,產能不足,交貨期長問題變得愈加嚴重。
有幾個問題,我這里想跟大家溝通一下。第一個,外國公司能不能離開中國市場,能不能和中國脫鉤?這個問題可以從宏觀數字看一下,在2021年中國制造業GDP約為4.8萬億美元,美國制造業GDP是2.5萬億美元,德國是7700億,日本是9800億,韓國是4000億左右,他們全部的制造業GDP加起來是4.7萬億美元,比中國還少一點。印度越南呢?印度去年制造業GDP是4400億美元,越南是900億美元,基本上把所有最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加起來也不過跟中國差不多,這就說明中國制造業滲透是非常非常之深之廣,就跟卓賢先生講的一樣。
這些得益于中國內陸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鐵路,港口設施等等,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產業集群,統一的大市場,這個市場不但是消費市場,也是供應鏈市場,統一的文化,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標準,交通貨幣,法律法規,加上不斷地升級換代。
我還想分享另外一個事情,中國從印度進口的數據一般不是變化很大,數量也不是很多,但是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數量2020年是580億美元,2021年是970億美元,2022年頭9個月是900億美元,兩國關系經歷了很多坎坷,可是并沒有影響到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產品,這也就是說中國的產品,一個是價廉物美,一個是在印度經濟不斷發展的時候,它能夠滿足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有些已經是很復雜的機器設備。
既然中國產品這么好,為什么外國公司還在考慮備選方案?這里有很多很多因素,比如說最直接的,新冠疫情以來的港口封港隔離,物流中斷,原材料供應中斷,成本增加,今年的斷電限電,俄烏沖突,中美關系惡化,海運成本激增,去全球化趨勢,貿易保護等等。印度政府在2022年4月1日實行了新的對太陽能(000591)組件的關稅政策,組件40%,芯片25%,芯片供應和上游原材料供應問題頻出,導致顛覆性的變化。塔塔作為一個從中國大量采購的公司,不得不考慮備選方案。但是備選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旦選定了供應商要想改變的話,實際上對雙方都有較大的傷害。應對的辦法,只能說在這種情況下要盡量避免風險,采取備份,和我們國內的供應商共同協商,怎么樣解決這些供貨問題。
中國市場最大特點就是統一單一的大市場,只有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是非常獨特,其他國家沒有辦法和這兩個國家相提并論。在這種市場結構下,任何一個產品一旦證明是有需求,它就能迅速推廣,企業就能做得特別大,成本又能保持相對較低。一旦這兩個國家瞄準了某些產品開始放大的話,其他國家很難競爭。比如說中國任何一個工業制成品可以看到,不斷攻克一個又一個細分市場。美國主要是在高端行業,芯片,軟件等等。
我們應該發揮這個市場優勢,我們現在談蘇州,當然蘇州希望這么做,可是你到浙江比如說杭州,它也想要跟蘇州競爭,其他省,市也有同樣的想法,怎么樣在全國范圍內最優化布局,避免盲目的投資,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好協作分工問題,我們的投資回報就會大大提高,就會增加國內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增加在國際上抵抗風浪的能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