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新鄭市教育局發布關于新鄭三中教師網課后意外離世的情況通報,通報顯示,10月28日,新鄭市第三中學教師劉韓博在家上完網課后意外離世。經公安機關調查反饋,排除刑事案件可能。針對網傳劉韓博老師遭遇網暴事件,公安機關已經立案偵查。通報稱“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我們代表廣大師生家長呼吁相關部門嚴厲打擊網絡暴力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此前11月2日凌晨,疑似該教師子女的網友@小小沼澤醬在微博發文稱,“媽媽之所以遭遇不幸,是因為在給學生上網課時疑似遭遇網絡暴力,對方前后通過語音辱罵、共享屏幕干擾課件投屏等多種方式再三刺激我媽媽,媽媽情緒激動落淚退出了直播課堂。兩天后被發現因心梗去世。”
據媒體報道稱,有不少學生在上網課過程中都遭遇了類似的“網課入侵”,其“入侵”內容多樣、人數眾多,從開麥說話、播放歌曲、刷屏霸屏,到直播淫穢視頻、辱罵師生。還有爆料稱,采取此類“網課入侵”行為的人被稱為“爆破手”,他們甚至開始進行規模化運作,接受所謂客戶訂單,而“爆破手”中不乏未成年人。
顯然,學生和老師遭遇“網課暴力”并非個案,這說明網課作為一種日益常態化的線上教學,正被某些人盯上其管理漏洞,從而非法入侵,以圖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管是所謂惡搞、泄憤還是接受客戶訂單,這些“爆破手”的行為已對網課所代表的網絡基礎設施安全、用戶隱私及信息安全形成威脅。
《網絡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不得利用網絡從事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不知道”爆破手“們是否意識到,自己行為已經違法,如果再不收手,就會面臨法律責任。
從另一方面來看,網課安全規范已經迫在眉睫。網課是用電子設備通過互聯網學習的線上課程。區別于線下課堂,網課具有方式多樣,靈活便捷等優點,而近年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接受網課教學的學生規模持續增加,據教育部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上線慕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數量超過5萬門,選課人次近8億,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人次超過3億。這說明,網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同其他互聯網服務一樣,當網課日益成為廣大學生和老師共用的在線教學模式,其重要性與脆弱性的“雙刃劍效應”也由此凸顯。網課一旦闖入類似“爆破手”之內的違法者,不僅會嚴重擾亂課堂秩序,影響老師正常教學、學生專心聽課,別有用心者如果盜取網課內容、師生信息等用于非法途徑,更會給師生隱私和信息安全帶來不可控風險。
這也就指向一個更關鍵的社會命題,隨著互聯網對于人們生活的介入程度越來越深入,人們購物、娛樂、學習、支付等都呈現線上化趨勢。然而遺憾的是,關乎用戶切身利益的網絡安全管理水平與網絡服務的快速發展并不同步,從前些年的網民隱私泄露、賬戶資金被盜到如今的“網課入侵”,網絡安全事件頻發,網絡基礎設施安全亟待有關部門強化管理,盡快消除安全隱患。
黑客、“爆破手”等網絡犯罪行為相比于傳統犯罪,有了更多的技術指向,也即相對應的網絡安全防范體系必須建立在技術持續升級迭代的基礎上。因此,《網絡安全法》除了明確違反相關法規、損害網絡及用戶安全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外,第十六條至第十八條還明確提出,在政府層面,應當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扶持重點網絡安全技術產業和項目,支持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安全可信的網絡產品和服務,支持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等參與國家網絡安全技術創新項目。同時,國家鼓勵有關企業、機構開展網絡安全認證、檢測和風險評估等安全服務,支持創新網絡安全管理方式,運用網絡新技術,提升網絡安全保護水平。
就此而言,針對“網課入侵”等網絡時代的新犯罪模式,網絡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一方面需要日常執法的強化,對于此類案件加大追查力度,另一方面則要在政府引導下,企業、科研機構等加強合作,持續推動相關網絡安全技術的完善與應用,從而推動網課監管防火墻的不斷升級。
財經評論人 畢舸
編輯 徐超 校對 李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