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11月9日訊(記者 劉瀟瀟 李冬陽)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11月5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在上海開幕,來自海內外的新老朋友云集在此,共享這一全球貿易開放與流通的平臺。在進博會期間,多家參展的跨國食品企業高層分享了自己參加本屆進博會的感悟。他們紛紛看好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并表示將通過進博會這一平臺,擁抱“中國機遇”,共創美好未來。
達能:連接中國市場 擁抱“中國機遇”
達能以“給世界承諾,為中國賦能”為主題參加了本屆進博會,全面展現達能五年來搭乘“進博快車”所取得的成果。今年,達能帶來了健康老齡營養解決方案和綠色包裝生產技術。
“近五年,達能借助進博會開放新機遇,全面加快中國業務發展。” 達能中國、北亞及大洋洲總裁謝偉博(Bruno Chevot)表示,進博會為全球企業共享中國機遇再添助力,進一步提高了達能與中國市場“雙向連接”的速度、廣度與密度,讓達能得以大力擁抱“中國機遇”。
“作為中國開放浪潮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達能始終看好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謝偉博表示。自首屆進博會以來,達能緊抓進博會這一開放平臺帶來的新機遇,全面加速中國業務發展——新設了開放科研中心,擴建了醫學營養生產基地,投資了兩家專業特殊營養工廠。五年間,達能申請了超過10項始于中國的專利發明、共發表近30篇科研論文及報告,一大批為中國市場定制的多元化產品問世。借助進博會溢出效應,達能新品上市速度大幅提升——五年來已累計將70多款產品引進中國市場。
好麗友:融入國潮文化 深耕本土化經營及產品創新
好麗友以“好麗友,中國情”為主題參加本屆進博會,聯合敦煌博物館跨界聯名產品及本土化創新成果亮相。
中國好麗友市場總監靜北表示,對于跨國食品企業來講,產品或許可以打動消費者味蕾,但要想獲得持續成功則必須深刻理解并融入當地文化,與消費者建立起情感鏈接。靜北說:“敦煌文化,以其厚重的歷史底蘊和精美絕倫的藝術性,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所景仰和傳頌,也越來越受到Z世代年輕人的喜愛。此次與敦煌博物館跨界攜手,傾力打造聯名產品與國潮禮盒,并且借進博會平臺正式發布,就是希望借此引起消費者情感共鳴。”
好麗友公共事務總監張曉艷表示,中國市場是好麗友集團重要戰略市場和增長引擎。張曉艷說:“好麗友扎根中國近30年,未來,我們會基于進博會洞察以及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整合全球資源,服務中國市場,深耕本土化經營及產品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產品。”
a2牛奶公司:與中國企業戰略合作 攜手打造國際平臺
新西蘭a2牛奶公司攜手戰略合作伙伴中國農墾控股上海有限公司參加本屆進博會,展出了a2牛奶公司旗下系列產品和兩款新品。
“非常榮幸能連續五年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a2牛奶公司即將步入在中國市場的第十年,這是a2牛奶公司的重要里程碑。”a2牛奶公司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David Bortolussi表示,多年來,消費者對于a2品牌產品的認可讓a2公司在中國市場健康發展。未來,a2公司將持續對科學研究進行投入,基于A2蛋白質(A2-β酪蛋白)的獨特益處,積極開發創新產品,滿足更多消費者健康生活的需求。
長期以來,a2牛奶公司一直深耕中國市場。據了解,2013年,a2牛奶公司開始與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旗下的中國農墾控股上海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持續至今。2022年10月,a2牛奶公司與中墾上海再度續約為期五年的嬰幼兒系列產品獨家進口和分銷協議。雙方還攜手在新西蘭布局上游產能,共同對位于新西蘭南島的馬陶拉乳業展開戰略合作,致力于將其打造為生產高品質A2型*蛋白質乳制品的國際平臺,進而向中國以及其它地區市場提供大規模營養品,為a2品牌產品創造更多觸達消費者的契機。a2牛奶公司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與規模,加強a2在中國的多元化、本土化渠道布局。
嘉吉:連接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與食品產業
嘉吉以“連接世界,共享可持續未來”為主題,攜一百多款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亮相本屆進博會,致力于在滿足中國客戶與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同時,支持可持續發展。
“進博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標。”嘉吉中國區總裁劉軍表示,去年進博會期間,嘉吉慶祝了在華運營50周年;今年嘉吉又開啟了在這一重要市場的新征程。作為一家有著157年歷史的跨國企業,嘉吉希望為中國市場提供創新的、可持續性產品,同時幫助連接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與食品產業。
在對中國的投資方面,劉軍表示,五年前和十年前有著巨大的變化。“以前,嘉吉更多投資南通的榨油企業、東北松原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等。現在,嘉吉在山西投資了一個研發中心,在松原已經建成了食品安全和技術中心并將要投入使用,在平湖投資了一個減糖和茶飲的研發中心,將于明年六月份建成。嘉吉正在從單純的投資重資產生產性的設施逐漸轉向研發和技術應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