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17日發表題為《美國應該反思其對中國的經濟戰》的文章,作者為世界銀行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皮妮洛皮·庫亞努·戈德伯格。全文摘編如下:
就在白宮10月發布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前幾天,拜登政府宣布了旨在阻止中國技術進步的大范圍出口限制措施。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曾表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已難以再繼續單純通過技術創新來超越其經濟對手了。言下之意是,美國必須竭盡所能阻止這些對手,并且盡可能給它們造成經濟上的痛苦。不過,這種展望顯然體現了軟弱。這是在承認,旨在提高美國自身經濟競爭力的政策可能只取得了有限成功。
新的出口管制是以“國家安全”為名進行的,然而該戰略存在嚴重問題。首先,雖然可以輕而易舉地提出有關國家安全的論點,但很難加以驗證。現在對中國實施的嚴厲經濟制裁太過分了,可能會適得其反,讓中國采取更強硬立場。
第二,軍民兩用商品的概念具有誤導性,因為所有商品都兼有民用和軍用的潛質。如果國家安全真的令人擔憂,美國應該停止與不友好國家的一切貿易,而不僅僅是技術先進產品的貿易。但歷史表明,我們今天的朋友,明天未必還是朋友。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行動與其說是為了國家安全,不如說是為了經濟主導地位。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可能確實會使其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
然而,如果認為全球民眾福祉是零和游戲,中國的崛起暗示著美國的衰落,那就錯了。對于其他國家對美國政策的支持,我們有理由表示懷疑。德國總理朔爾茨和一個高級商業代表團最近訪問了中國。
最重要的是,即便事實證明出口限制有效,也無法阻止中國最終開發本土技術。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新制裁將為美國多爭取幾年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時間,代價則是損害30年來對兩國都有利的和平經濟關系。
我們希望事實會證明,美中領導人在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的更具和解意味的論調富有成效。經濟戰最多也只會讓美國獲得代價高昂的勝利。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可能引發新冷戰。無論哪種情況,都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