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建材之后,有色金屬成為工業領域第二個公布碳達峰實施方案的行業。
工信部等三部門11月中旬印發的《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確保2030年前有色金屬行業實現碳達峰。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推進有色金屬行業清潔能源替代被列為重點任務之一。上海有色網大數據部總監劉小磊表示,以有色金屬行業中的碳排放大戶——電解鋁為例,產業此前即開始推進從原有的煤電切換為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為將產能轉移至清潔能源富集區,大量企業入滇入川。
此外,發展再生金屬也為《方案》所提及。南山鋁業(600219)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公司已投建10萬噸再生鋁項目,預計將于2023年年初進行試生產。
不過,風光等清潔能源存在的不穩定性,以及綠電溢價成本等問題,仍是行業需要面對的挑戰。
劉小磊還提出,要解決有色金屬大行業的碳達峰問題,必須整體通盤考慮,行業本身低碳發展外,上游綠證綠電交易的發展,下游低碳消費市場的培育都需要同步推進。
有色金屬行業公布碳達峰方案 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成重點任務
11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確保2030年前有色金屬行業實現碳達峰。
有色金屬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重點行業。《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間,有色金屬產業結構、用能結構明顯優化,低碳工藝研發應用取得重要進展,重點品種單位產品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再生金屬供應占比達到24%以上。“十五五”期間,有色金屬行業用能結構大幅改善,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30%以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方案》所列重點工作中,第一項即為優化冶煉產能規模,包括鞏固化解電解鋁過剩產能成果,防范重點品種冶煉產能無序擴張。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工信部在對《方案》的解讀中提出,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冶煉是碳排放核心環節,二是鋁是碳排放重點品種,碳排放占全行業75%以上。三是用電是碳排放主要來源。
“有色金屬整體行業中,電解鋁是碳排放大戶,且我國近八成的電解鋁產能采用燃煤自備電。行業要實現碳達峰,解決方案之一就是進行能源切換,從原有的煤電切換為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上海有色網大數據部總監劉小磊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方案》亦提出,推進有色金屬行業清潔能源替代是重點任務之一,包括控制化石能源消費與鼓勵消納可再生能源兩方面。就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量化目標,方案提出力爭2025年、2030年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別達到25%、30%以上。
從火電到清潔能源的切換
在雙碳戰略提出之前,我國電解鋁行業已展開產能轉移,水電資源豐富的云南,以及煤炭資源豐富的新疆均成為產能遷入的主要目的地。云南省在2016年提出有序承接電解鋁產業轉移,并陸續出臺優惠電價政策,神火集團、四川其亞集團、山東魏橋集團等先后入滇投建電解鋁項目。
今年7月,中國鋁業(601600)宣布耗資66.62億元收購云鋁股份(000807)19%股權,稱將依托云鋁股份在清潔能源上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公司綠色鋁產能占比。
11月21日,神火股份(000933)(000933.SZ)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公司早在2018年即完成將河南電解鋁產能轉移至云南,位于文山州富寧縣的電解鋁項目不僅可以利用綠色無污染的水電作為主要能源,且距離氧化鋁主產地廣西百色僅120余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此外,神火股份表示,公司也是最早一批向新疆轉移產能的企業,新疆當地煤炭資源豐富,但如直接將煤炭外運將產生較高的運費成本,而將電解鋁產能遷至新疆,就地利用當地優勢資源進行生產,電解鋁更高的附加值使得外運成本更容易負擔,“我們布局都是比較早的,所以目前云南與新疆兩地產能競爭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不過,在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的過程中,可再生能源固有的不穩定、周期性等特點,亦將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劉小磊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電解鋁產業對電力供應穩定性的要求極高,一般為24小時不間斷生產,電解鋁行業大量遷入的四川、云南等地,當地水電資源雖然豐富,但仍存在豐水期與枯水期的季節因素影響,其他可再生能源例如光伏也存在夜晚無法發電的問題,雖然新能源出力穩定性問題可以通過加配儲能解決,但就目前產業對電量的需求規模來看,加配儲能將帶來極為高昂的成本。
“下一步電解鋁行業將不僅是一個高能耗行業,還將是一個儲能的行業。”神火股份方面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雖然公司用電仍以自備電為主,但后續隨著產業鏈的逐步完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也可匹配加入,電網有富余的新能源電力,企業可減少自備電的火電發電量,直接買入新能源電力,充分利用資源,有助于用電調峰。
再生金屬或迎發展期,行業實現碳達峰尚需通盤考慮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方案》還就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重點任務提出,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其中一項工作為發展可再生金屬行業——“到2025年再生銅、再生鋁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1150萬噸,再生金屬供應占比達24%以上”。
工信部在政策解讀中以鋁行業為例提出,再生鋁單位產品能耗、碳排放分別為電解鋁的5%、2%,且隨著我國廢鋁快速回收期臨近及廢鋁進口標準逐步完善,再生鋁產量及消費占比將穩步增長,按照2025年再生鋁產量1150萬噸測算,將有效減少碳排放1億噸以上。
11月21日,南山鋁業(600219.SH)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公司已提前規劃布局,投建了10萬噸再生鋁項目,預計將于2023年年初進行試生產。同時,公司也在對使用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進行論證。
在采訪中,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無論是企業還是分析人士均認為有色金屬行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是可行的,更大的難點或在實現碳達峰后的下一階段——碳中和。
“要解決有色金屬大行業的碳達峰問題,必須從行業整體能耗到配套消費市場、配套供給能源結構,乃至中間電力交易環節去進行通盤考慮,行業本身低碳發展外,上游綠證綠電交易的發展,下游低碳消費市場的培育都是要同步去做的。”劉小磊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使用清潔能源生產出來的電解鋁成本更高,可通過市場機制倒逼結構改革,讓綠電價值得以體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柳寶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