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醬酒之源,了解一杯好酒的釀成密碼。11月21日,首部行業紀錄片《走進金沙產區》正式上線。在這部記錄赤水河上游醬酒黃金產區成長與發展歷史的紀錄片里,多名專家深入金沙產區,從歷史、地理、釀藝、原糧等多個角度,深入剖析上游產區可以產好酒的原因所在。
在首集節目中,主持人蔡紫走進金沙縣源村鎮文化服務中心,對話源村文化學者葛明叢。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源村人,葛明叢對源村的一花一木都了然于心,提起源村釀酒的歷史與起源,他也能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在葛明叢的講述中,源村百年的釀酒史得以展現,金沙產區釀酒的根與脈也清晰展現在消費者眼前。
據葛明叢介紹,金沙產區的靈魂和根都在源村。早在清朝時期,一名叫做張琚的大儒游歷源村時,意外發現源村的酒非常好喝,于是就留下一首詩叫《初夏山行》,里面有兩句詩為“高陽姓字多相識,村酒留賓不用賒,”足以證明源村酒質確屬上乘和歷史源遠流長。
源村酒好,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源村位于畢節市最東邊,這里的海拔、土壤、氣溫、水質都非常適合釀酒。此外,源村還處在群山環抱當中,讓微生物更容易聚集,酒分子更容易保留,這對于釀酒來說非常重要。
到了民國時期,源村的釀酒業迎來了的高速發展,許多人家都在釀酒。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車、齊、張、三大家族,在他們帶領下,源村處處有酒香,成為遠近聞名的酒鄉也就不足為奇。
在葛明叢看來,源村的酒好,除了老天的恩賜以外,還與茅臺的釀酒師劉開廷有關。為了提升工藝,源村人請來劉開廷到金沙指導釀酒,對這里的酒坊和釀酒技術進行重大改造,讓這里可以出產媲美茅臺的醬香白酒。
建國之后,在1951年政府對原有的金沙源村三大燒坊進行了國營化改造,在1957 年再次邀請劉開廷老師回到金沙擔任總技師,并且再次啟動了醬香白酒釀造,由此,金沙回沙酒正式誕生。
可以說,從歷史到今天,金沙產區的靈魂一直在源村,這也是葛明叢作為源村人最大的驕傲。
來源:金沙酒業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