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平臺“羊毛”無可厚非,但要是使用違法軟件或者違規操作狠薅的話,可能會涉及違法犯罪。
據上海青浦法院消息,近日,上海青浦法院審理了一起通過虛擬定位軟件修改定位信息,從網約車平臺騙取補貼和優惠券的案件。
2021年8月,某網約車公司進行內部數據監控時,發現平臺內數名司機存在實際IP地址與訂單路線不符,人臉識別結果與注冊身份信息不一致,短時間內跨省接單等訂單異常。
例如,上午完成一例上海訂單,同一日下午又完成一例北京訂單。
后經過該公司初步調查及研判,懷疑存在網約車司機虛假刷單,騙取公司平臺優惠券和補貼的可能。同年9月,該網約車公司前往派出所報案。相關犯罪嫌疑人陸續被抓獲到案。
經調查,2021年4月至8月間,被告人岳某利用其注冊的某網約車平臺司機端賬戶,通過虛構客戶訂單及使用某虛擬定位軟件修改定位的方式,騙取該公司給予真實訂單的優惠券、平臺補貼、紅包補貼共計人民幣6.9萬余元。
岳某表示,自己從其他司機處得知,有軟件可以模擬跑單路線從而賺取平臺的優惠券和司機補貼。
具體操作方式是通過客戶端使用優惠券發布訂單,再通過司機端接單后通過模擬定位軟件到達終點,完成訂單獲得傭金,從中賺取優惠券的差價以及平臺對司機的補貼紅包。
一個月可以刷上百個假訂單。自己起先是刷上海的假訂單,后來聽說北京的優惠券比較多,又通過模擬定位軟件定位到北京刷假訂單,本意只想“薅羊毛”,沒想到會構成犯罪。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岳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騙取公司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構成詐騙罪。
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手機3部予以沒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