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實習生 楊斯琪 廣州報道
11月23日晚,上交所發布公告稱,鑒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98次審議會議對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
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翌圣生物”)成立于2014年,主要從事分子類、蛋白類和細胞類生物試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診斷與檢測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據此前上交所網站消息,翌圣生物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原定于11月25日上市。招股書顯示,此次擬募集資金約11億元,其中,8.32億元用于翌圣生物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2.76億元用于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表示,結合翌圣生物被取消審核原因,系“尚有相關事項待核查”,與大多數取消審核企業的“撤單”理由也不相同,公司此次IPO取消審核大概率與監管層發聲有關。
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上交所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深交所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均表示從嚴審核核酸檢測企業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釋放出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的態度。
可持續經營能力存疑
上交所此前即表示,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尤其是企業的科創屬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依據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和審核標準,對企業發行上市申請進行了認真審核,重點關注了其科創屬性、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以及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要求公司進行了風險揭示。
通過翌圣生物提交的招股書可以發現,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翌圣生物新冠產品相關收入對公司營收貢獻度顯著上升。
2020年,翌圣生物研制出可用于生產新冠檢測試劑的核心原料并推向市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翌圣生物與新冠相關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614.76萬元、8174.13萬元和7689.73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4.77%、25.42%和38.28%,收入及占比均呈上升趨勢。
翌圣生物招股書還顯示,由于市場競爭加劇,2020年以來,公司及同行業企業部分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呈下降趨勢。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6月,翌圣生物非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0.65元/rxn、0.49元/rxn、0.42元/rxn,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0.58元/rxn、0.46元/rxn和0.14元/rxn。2022年下半年,公司與新冠相關的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僅為0.10元/rxn。
對此,翌圣生物回應: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其面臨生物試劑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的市場份額、銷售規模和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導致未來公司經營業績增長存在下滑的風險!币钍ド锉硎荆S著新冠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下游新冠檢測市場需求的下降、新冠檢測原料市場競爭加劇將導致公司新冠相關業務可能面臨銷量減少、利潤空間縮小的風險。
洗牌加劇
浩悅資本資深合伙人李逸石認為,目前無論是抗原檢測,還是核酸檢測,與新冠相關的投資都已趨冷,試劑盒相關的企業盈利已經不能與往昔的水平相提并論。
核酸檢測需求量減少也已成趨勢。近期,全國多地取消區域全員核酸檢測,多家公立醫院也將“愿檢盡檢”人群的核酸采樣服務關閉。
因此,對涉核酸檢測的企業來說,僅靠單一的新冠產品并不足以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延伸產業鏈早已成為企業選擇。
不過業內存在共識,相關企業不僅僅是業務層面需要不斷開拓,而且還需要尋求合適的時機利用資本手段提升兼并購的能力,以確保各自能處在不敗之地。而隨著行業發展洗牌加劇,具有真正行業實力的公司才有競爭力,單靠新冠檢測業務不會有出路。
收并購領域相關企業早已動作頻頻,2021年5月,圣湘生物宣布收購科華生物(002022)18.63%的股權,以加強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的協同。一個月之后又宣布收購真邁生物14.77%的股權,布局基因測序、PCR等分子診斷領域。
11月18日,海爾生物在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公司已于近日收購國內免疫規劃信息化行業龍頭金衛信60%股權,是公司數智疫苗場景生態戰略的重要一環,有助于公司完善“硬件+平臺+服務”的疫苗全流程一站式場景體驗,加快疫苗城市網業務多點落地,提升醫療創新數字場景方案綜合競爭實力。
“未來整個行業層面來看一定是恒者恒強,攪局者出局,希望監管層面能夠甄別出真正早布局的有實力的企業能夠繼續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良性發展,可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而炒概念的企業則確實應該踢出局!比A南某一級市場醫藥投資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