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資產管理領域,中歐合作大有可為。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推進,繼成立中歐國際交易所后,“滬倫通”已擴大至德國和瑞士,“中德通”也已準備就緒。
29日,在2022上海全球資管高峰論壇“對話交易所——上海為中歐互聯互通提速”的圓桌討論環節,德國證券交易所(下稱“德交所”)柏林辦公室首席代表Niels Tomm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在技術上做好了啟動‘中德通’的準備,期待迎來A股上市公司在德國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
“中德通”技術準備就緒
2022年2月1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并實施《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下稱《監管規定》),對2018年10月12日發布的《關于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的監管規定(試行)》進行了修訂。修訂主要體現在,拓展適用范圍——境內方面,將深交所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納入;境外方面,拓展到瑞士、德國等歐洲主要市場。
Niels Tomm表示,符合條件的發行人應是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與其他在德交所上市的證券一樣,在“中德通”下發行GDR是基于交易所上市監管機制和穩健的市場基礎設施。例如,招股說明書需要得到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的批準,發行人至少擁有三年的財務報表,市值至少為300萬歐元,在歐盟和歐洲經濟區內的自由流通比例為25%。
“在德國發行GDR,將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在歐洲工業和經濟強國上市的機會。我堅信,大多數中國A股工業公司能完美匹配德國市場,也適合歐洲和德國投資者,這是因為他們重視上市公司在工程方面的稟賦和創新精神,而中國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契合這些特質。”
他也提及,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11月早些時候訪問了中國,向市場發出了將繼續加強中德合作的強烈信號。“我們很高興看到,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雙向交流和投資正在增長。”
中歐互聯互通提速
中國和歐洲交易所的互聯互通計劃醞釀于2015年,目前正不斷提速。
“滬倫通”早在2018年已經啟動。倫敦證券交易所(下稱“倫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Jon Edwards表示,這一重要且創新的跨境融資渠道目前已讓5家發行人籌集了65億美元。明陽智能(601615)能源在充滿挑戰的市場中融資7.07億美元,再次證明該計劃的成功。“同樣非常重要的是,歐洲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非常高。所有這些都證明,該計劃在支持公司上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們期待在未來繼續與上交所合作。”
上海證券交易所全球業務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浩表示,在2015年的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上,兩國確定以DR(存托憑證)的方式實現兩國證券市場的互聯。2022年2月,中國證監會將“滬倫通”機制拓展到了瑞士、德國。改革后,項目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境內上市公司對于在歐洲市場發行GDR融資熱情高漲。
截至目前,共有5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在英國發行GDR,3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在瑞士發行GDR,累計融資金額超過71億美元。深交所有5家上市公司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下稱“瑞交所”)上市,融資金額約19億美元。發行GDR的公司行業分布十分廣泛,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醫療保健、電力、金融、保險等。
瑞交所是在今年互聯互通擴容后,率先采取行動的交易所。瑞交所業務發展總監Macro Estermann稱:“盡管目前的宏觀經濟存在挑戰,還是有多家中國公司正籌備在瑞交所發行GDR。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們將看到更多的GDR上市。”
他表示:“生命科學、高科技、金融服務、工業、建筑材料和其他眾多有吸引力的行業公司在瑞交所上市,也令瑞交所對這些行業更具有吸引力。”
不過,Macro Estermann也提及,目前主要挑戰之一是GDR的流動性有限,“這不僅在瑞士市場如此,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使‘中瑞通’更加成功,將需要所有市場參與者以及中國發行人付出更多努力。”他建議,需要加強交易前的海外營銷以及在隨后的GDR配售中選擇國際和瑞士投資者,并在GDR上市后進行非交易路演。來自中國發行人的新聞以及海外市場的研究報告也可能帶來更多交易。
傅浩認為,互聯互通存托憑證制度的建立及擴大到瑞士、德國的意義重大,其建立了一個可擴展的企業跨境融資制度框架,為國內企業實現國際化戰略提供了金融機制,也為中國股票市場服務國際企業提供了制度基礎。
事實上,除了“走出去”,在“引進來”方面,互聯互通機制也進行了革新。今年2月發布的《監管規定》對融資型CDR(中國存托憑證)作出安排。一是引入融資型CDR,允許境外發行人通過發行CDR在境內融資。二是在適用主板市場發行承銷規則的基礎上,參考注冊制板塊,采用市場化詢價機制。三是明確募集資金原則上應當用于主業,并應符合我國外資、外匯管理等相關規定。上交所方面也多次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和拓展滬港通機制、吸引境外優質上市公司來上交所發行CDR,持續提升國際投資者參與上交所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