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神舟十四號搜救回收任務的媒體見面會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載人航天工程(603698)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此次神舟十四號飛船將在寒冬季節的夜間返回,這是著陸場系統時隔17年又一次在夜間執行航天員搜索救援任務,極寒和暗夜給搜救任務帶來很大麻煩,是對東風著陸場建設成就的一次全面檢驗。
搜救前有哪些主要準備工作?
據卞韓城介紹,針對此次搜救任務,東風著陸場組建1支直升機搜救分隊、1支載有傘降隊員的空運機動搜救分隊、1支地面搜救分隊,著陸區周邊3旗3縣1市地方政府組建了民兵分隊,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高級工程師、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供圖
東風著陸場立足最困難、最復雜、最寒冷、最黑暗情況,按照正常情況有方案、異常情況有預案、應急情況有對策的思路,制定了飛船跟蹤測量方案、返回艙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員現場救援方案等。在制定方案預案方面,此次重點開展了返回艙倒扣、艙口被掩埋、艙體變形等極端情況的處置訓練,在著陸場周邊所有水域安排了瞭望哨。
“針對夜間搜索難題,基于我國北斗導航系統在著陸場的應用,優選天基、空基、地基彈道測量數據送往搜救直升機,完成航天語言到航空語言轉變,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搜索引導體系!北屙n城說,研發人員研制了國內首款共口徑、長焦距、柱型直升機光電吊艙,調配具有微光、紅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學設備在地面布陣,提升了夜間搜索發現返回艙的能力。
在準備物資器材方面,卞韓城介紹,按照救援現場亮如白晝的思路,籌措了夜間救援航天員需要的各種照明器材。按照以最溫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員的思路,對醫監醫保車進行維護,在極寒條件下可以為航天員提供溫度適宜的醫監醫保場所,讓航天員在著陸現場就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洗上熱水澡;所有野外工作設備都進行了抗低溫防護,車輛加裝了低溫啟動裝置,通信設備也配足了備用電池,著陸現場臨時搭建場所均按8小時供暖需求配齊電力保障設施。
為熟悉搜救環境,直升機分隊選派具有豐富夜航經驗的飛行員組成最強陣容的飛行機組,進場以來已組織14個場次的夜航飛行和降落訓練,對著陸區內各種地形地貌、危險物進行了標記,突破直升機夜間在戈壁軟沙區降落的關鍵技術。地面分隊對著陸區進行了地毯式勘察,除標記鐵絲圍網、梭梭林地、軟沙區等車輛通行危險區外,詳細記錄和整理了車輛易通行軌跡,為夜間車輛快速機動做好準備。
卞韓城告訴記者,分階段組織訓練演練以來,已組織10次直升機夜航和野外陌生地域夜間降落訓練,組織了2次空地協同訓練、3次全系統演練,按計劃完成了飛船返回前的各項訓練演練工作,目前所有裝備、設備均處于良好狀態,具備執行搜救任務的條件。
此次搜救回收任務有哪些難點?
卞韓城表示,搜索救援任務最大的難點是極寒和夜間條件,以及可能遭遇的最復雜、最困難場景。
首先是夜間搜索發現目標難。由于直升機飛行的快捷性,航天員搜救任務均以直升機分隊為主。白天執行搜救任務,機上搜救隊員很容易發現目標,夜間靠目視看不到返回艙,必須借助微光、紅外光學設備才能發現返回艙。
其次,夜間到達著陸現場也難。“東風著陸場地形地貌條件最好的區域是西區,看上去是平坦的大戈壁,實際上卻有許多干枯的梭梭樹、高壓輸電線、低矮建筑、鐵絲圍網,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對直升機夜間安全降落造成很大威脅。西區戈壁地貌以粗砂和石子為主,直升機降落時旋翼卷起的沙塵容易遮擋飛行員視線,直升機基本是盲降,粗砂和石子容易導致直升機出現故障,降落過程風險很大!北屙n城說。
夜間實施航天員救援,必須準備并攜帶大量的燈光照明設備到現場,使救援現場達到亮如白晝的效果。極寒條件下救援航天員首先要創造溫暖的救援環境,為航天員準備可靠的御寒物資,打開艙門口后要在艙內溫度降低前盡快組織航天員出艙,航天員在艙外極寒環境中的停留時間要盡可能短,要充分保障航天員醫監醫保環境足夠溫暖,并且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用熱水洗漱。極寒條件還可能導致機械設備出現低溫啟動困難、電子設備工作異常、電池續航能力降低、搜救隊員操作失誤等情況。因此,救援現場的保障要求也特別高。
同時,多架空運飛機、無人機、直升機夜間會在同一空域飛行,近百臺車輛夜間在無道路依托的茫茫戈壁中行駛,而許多外來駕駛員并不熟悉東風著陸場的地貌環境和氣候特點;著陸現場雖然有照明設備,但大多數區域仍然是漆黑一片,近500人在黑暗中活動,這些因素都對風險防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多。卞韓城介紹,中外載人航天器返回過程中均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在東風著陸場,飛船有可能著陸于地貌復雜地域,如山地、沙漠、鹽堿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過程也可能遭遇復雜天氣現象,如刮風、下雪、起沙塵等。返回艙著陸后,有可能出現主傘拖拽返回艙高速滑行、返回艙艙門打不開等工程工況。這些復雜情況、困難工況與極寒天氣、暗夜環境疊加,進一步增加了搜索任務組織實施的難度。
編輯 陳靜
校對 趙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