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有智能提醒,出門有智能提醒,喝水有智能提醒,該吃藥了也有智能提醒……隨著科技發展,身處智能化的世界里,智能提醒幾乎無處不在。然而,智能提醒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可能泄露個人隱私等煩惱,問題是大多數人還能離得開智能提醒嗎?
智能提醒無處不在
南京市民黃薇薇覺得自己的生活仿佛被智能化悄悄“控制”了,一切都需要智能提醒才能完成。
“從一大早開始,我就依靠智能提醒喊我起床。”她介紹,每天早晨都是被手機設置的起床鬧鈴喊起來的,睡眼惺忪中開始準備早飯,這時家里的智能音箱開始語音提醒該給孩子上學打卡了,在匆忙和孩子一起吃完早飯后,孩子的智能手表又響了起來,提醒上學時間到了。等她把孩子送去學校回來不久,手機又提醒她應該開始每天必須進行的APP學習了。上午和下午工作期間,她的智能手表都會告訴她該喝水了,每天晚上還會提醒她一天的健康狀況,第二天的天氣狀況怎樣,到了晚上10:30還提醒她該休息了。
“當然,這些提醒都是我自己在這些智能工具上設置的。”她說,設置這些也是不得已,不然事情一多很容易忘掉,“像每天都要進行的例行打卡、學習、喝水、運動等,如果沒有一個智能工具提醒,就不能形成習慣。”她覺得,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智能工具確實讓生活變得便捷、高效、有條理。但煩惱也有,“就是感覺自己的生活已被機器安排好了,一切都智能化了,也許這也是懶人生活的一部分吧。”
像她這樣生活的人有很多,在社交平臺上,許多人分享被智能提醒包圍的生活感受,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有趣有規律,也有人覺得枯燥乏味,但不管怎么說,依托智能工具產生的智能提醒已經滲透進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有位網友說,當你正和朋友聊天時,如果朋友瞄了一眼手機突然站了起來,你不要驚訝,可能手機提醒他久坐該站立一會兒了,如果他突然開始喝水,你也不要奇怪,可能手機提醒他喝水時間到了,“智能提醒覆蓋的范圍非常廣,幾乎能涵蓋我們能想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能提醒方式五花八門
據記者了解,智能提醒服務已經滲透到幾乎每個人,對大多數人而言經常能感受到的就是銀行短信服務,只要你的賬戶有任何款項變動,銀行短信都能及時提醒你。但在現實生活中,智能服務的內容已經涵蓋了幾乎所有方面,有身體健康各項指標的監測提醒、有運動強度提醒、有定時服藥提醒,此外還有定時喝水提醒、久坐站立提醒、定時深呼吸提醒,還有天氣、秒表、鬧鐘、學習等提醒。
提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既有來自智能手機附帶的提醒,也有運營商們提供的短信提醒,還有智能語音音箱的提醒。當智能提醒需求多了,也就成了一門生意。昨天記者登錄某購物平臺,提供智能提醒的產品五花八門,一款售價50元上下的智能出門提醒器受到眾多網友青睞,這種提醒器采用感應方式工作,當用戶出門時,提醒器會自動語音提醒出門要帶上鑰匙、手機,關閉煤氣門窗等。此外,在購物平臺上還有大量智能時間管理提醒器也在熱銷,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可以對你每項需要提醒的事項進行管理,還可以通過不同顏色指示燈進行提醒。
除了五花八門的智能提醒器外,各種形式的智能提醒APP也被研發出來,進入到這個市場。記者下載了一款專注久坐提醒的APP,號稱能智能分析每天靜坐時長并給予健康指導,還提供多種健康調理動作。在下載商店,記者發現類似這樣管理時間和智能提醒的APP數量不少,有些下載量還相當可觀。
不能過度依賴智能提醒
黃薇薇告訴記者,智能提醒確實能提高效率,但過度依賴智能提醒也會有煩惱,“有一次我自己已經醒來了,但想想智能鬧鐘沒有提醒,就覺得還沒到起床時間,結果又睡了,再醒來時感覺不對,起床一看,手機沒電了,智能鬧鐘啞了,結果那天遲到了。”她覺得,使用智能工具也不意味著萬無一失,也可能出現不可靠的狀況。
據專家介紹,不只是智能工具續航能力差帶來煩惱,有些智能提醒APP服務是收費的,如果沒有按時交費會停止服務。而如果你一旦不交費,可能用戶之前形成的相關數據就無法得到保障,甚至有些是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另外有些具備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還會直接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甚至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因此用戶在使用智能提醒工具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過度依賴智能提醒。
南京有心理咨詢師認為,智能提醒工具快捷、高效、便利的功能給用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給用戶帶來了安全感和心理滿足,但如果過度依賴這些智能設備,也可能帶來一些心理負擔,讓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人為的溫情和樂趣。因此,對智能提醒設備的使用也同樣不能過度,最有樂趣最可靠的生活方式不是依賴智能設備,而是依靠自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