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累計同比增長3.0%,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3.9%,較二季度增速提升3.5個百分點。“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3.6%,全年增長3.2%。”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快于今年,預期全年經濟增長5.2%。
近日,康勇接受了經濟觀察網專訪,他表示,從宏觀政策組合的配合來看, 2023年貨幣政策將繼續用好現有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財政政策在政府發債方面將保持一定力度,加大使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填補基建資金缺口,拉動有效投資。與此同時,消費復蘇依然受到疫情反復、收入預期和消費者信心的影響。
康勇還提醒,政策加速收緊使得美國企業家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回落,或將對美國經濟產生一定擾動;此外,美國經濟的停滯,會對全球其他地區經濟體產生更加一定的溢出效應,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需要企業重點關注。
2023年經濟增長5.2%
經濟觀察網:您預測四季度GDP增速多少,全年經濟增速能否完成年初的目標?
康勇: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累計同比增長3.0%,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3.9%,較二季度增速提升3.5個百分點,好于市場預期。二季度的超預期因素對中國經濟產生顯著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慢,但是在穩經濟政策不斷的支持下,三季度經濟穩中有升,顯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進入四季度,經濟延續恢復態勢,工業投資穩定增長,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十一月以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出臺“二十條措施”,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工作。預期未來一段時間政府將繼續出臺更多措施,使疫情防控更加科學、精準,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們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3.6%,全年增長3.2%。受疫情反復、房地產市場下行、國際地緣政治持續變化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增速可能將低于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預期的5.5%的增速目標。
經濟觀察網:四季度的投資有哪些新特點?
康勇:一方面,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以及產業政策效能持續顯效,帶動制造業投資穩步修復,1-10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9.7%,高于全部投資近4個百分點。PPI-CPI價格剪刀差的逐漸回落將有助于中下游制造業緩解成本壓力,促進下一階段制造業企業投資擴產。同時,經過持續努力和投入,高技術制造業已成為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產業政策將繼續釋放效能,加快國內新舊動能轉換,疊加信貸支持政策發力,將利好制造業,尤其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極端天氣因素逐步消退,基建項目施工進度加速推進,8月以來基建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專項債結存額度加快落地的同時,預計各商業銀行將進一步加大相關項目配套融資力度,而四季度財政部也已經提前下達2023年部分專項債額度,進一步擴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低基數疊加政策支持,預計年末基建投資將進一步發力,助力經濟穩增長。
經濟觀察網:內需的啟動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消費啟動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康勇:疫情后消費總體恢復一直弱于生產、出口等領域,今年消費恢復依然緩慢,但后續修復空間較大,未來還需要在提振消費上加大力度。從消費品類別來看,由于生產和供應鏈的恢復,以及降低車輛購置稅等刺激政策的出臺,汽車消費表現較好,10月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3.9%,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依然維持高位,銷量占比也在穩步提升,是當前消費的主要支撐。但也要看到,疫情對服務消費依然產生一定影響。10月餐飲收入增速同比-8.1%,降幅較上月擴大6.4個百分點,下滑幅度要明顯超過商品消費。
未來消費復蘇依然受到疫情反復、收入預期和消費者信心的影響。此外,就業和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就業方面,今年9月、10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維持在5.5%,高于7月、8月水平,且16-24歲青年失業率仍然處于17.9%的相對高位,就業市場仍將面臨結構性挑戰,政府需進一步加大保就業穩增長措施,提振就業市場。
收入方面,根據央行三季度城鎮儲戶調查,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47%,比上季回升2.5個百分點。但是受疫情防控、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等因素的影響,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居民消費、投資活動表現低迷。9月統計局消費者信心指數仍處在87.2%的低位。展望前期,隨著防控措施持續優化,居民就業預期和收入信心不斷修復,預計明年居民消費信心將逐步回暖。同時,我們注意到今年前10個月居民戶人民幣存款創新高,居民存款的不斷增加也為未來消費需求的釋放提供了良好基礎。
經濟觀察網:2023年的經濟增長如何,將會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康勇: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仍將維持較為寬松的基調,支持經濟持續復蘇。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快于今年,預期全年經濟增長5.2%。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明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三大挑戰。
首先,外需持續放緩導致明年出口下行壓力加大。從當前的數據來看,我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速自8月開始轉為負值,10月同比下降12.6%。此外,對歐盟出口增速在三季度也成回落態勢,10月同比下降9%,對出口形成一定拖累。不過,在全球高通脹以及地緣沖突的背景下,我國產品的成本優勢以及產業鏈優勢也將使我國出口增長維持一定韌性。
第二,受疫情擾動,今年中國消費恢復依然緩慢。1-10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0.6%。根據央行三季度城鎮儲戶調查,居民消費、投資活動表現低迷。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2.8%,較上一季度回落1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1%,與上季度基本持平,繼續處于較高水平。企業對投資的預期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從根本上說,穩信心、穩預期依然是經濟實現復蘇的關鍵。
第三,從全球疫情發展歷程來看,隨著防控措施逐步放松以及退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數量可能出現階段性快速攀升。隨著冬季的到來,最近中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也出現了反彈,給社會經濟活動帶來明顯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如何科學精準防控疫情、有序退出,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需要特別關注。
政策支持加大,房地產仍舊低迷
經濟觀察網:11月1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出臺“十六條措施”,十六條措施對穩定房地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里,預期效果如何?
康勇:2022年以來,由于部分房企債券違約事件多發,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下降,一些房地產企業遇到融資困難。從數據上來看,截至2022年9月末,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已經下滑至3.2%,占比回落至25.3%,為2017年以來的最低值。此外,包括債券融資在內的房企自籌資金占房企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而今年房企自籌資金同比降幅持續擴大,1-10月累計同比下降14.8%,較前三季度進一步下降0.7個百分點,對房地產市場活動形成掣肘。
11月1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出臺“十六條措施”,通過穩定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支持開發貸款、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合理展期,保持信托等資管產品融資穩定等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十六條措施”的實施預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房地產企業的信用風險,幫助優質民營房企更好地開展融資活動。在此之前,“第二支箭”已將房地產企業融入進來,通過擔保增信、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直接購買債券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此外,央行聯合住建部、財政部等部門推出政策性銀行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也已經正式落地,疊加多個地方政府設立地產紓困基金,預計一系列舉措的出臺將有利于重建各界信心,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修復。
經濟觀察網:房地產目前的整體情況如何,金融支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康勇:盡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房地產市場活動依然低迷,投資、開工與土地購置等相關指標繼續下探,拖累整體投資增速。
金融支持過程中要注意結構調整。不可以簡單的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在落實《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時候,對房地產貸款申請設置更加嚴格的限制條件,導致放款周期延長,影響企業和居民的預期。但也要杜絕一窩蜂現象,防止對房地產行業過度地刺激。我國房地產行發展基調依然是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對于居民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要滿足,對于優質房企資金需求要予以支持,促進保交樓穩民生工作順利進行,穩定居民購房信心。
經濟觀察網:財政政策在明年還有哪些空間?
康勇:由于大量的結轉結余資金的轉入,今年財政支出規模預計將比去年增加2萬多億元至26.7萬億元。截至10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0.3萬億元,預計最后兩個月財政支出將進一步發力,穩民生,促經濟。2023年中央穩定預算調節基金將有所上調,但央行和國有企業利潤上繳空間收窄,而土地收入的下降也將壓縮地方政府財政調節空間,預計財政支出或將不會出現大幅增長。從政府部門杠桿率來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中國政府部門杠桿率為49.7%,較2021年底提升近3個百分點,但與全球其他經濟體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預計明年政府發債或將保持一定力度,穩定經濟增長。此外,今年下半年以來,央行通過政策性銀行發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于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預計明年將繼續使用類似準財政政策工具填補基建資金缺口,拉動有效投資。
經濟觀察網:2023年貨幣政策應該如何保持松緊適度?
康勇: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外需明顯放緩的情況下,預期2023年中國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將穩增長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總量方面,繼11月23日國常會提出“會適時適度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之后,央行于11月25日宣布降準25個基點,釋放5000長期資金,可以更好地支持信貸發力。同時,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提高企業和居民的投資需求,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結構方面,繼續用好現有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
投資是關鍵
經濟觀察網:中國的貨幣政策如何應對歐美加息潮?
康勇:今年以來,美國、歐洲等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率連續創下40年以來新高,并長時間處在較高水平,給居民和企業帶來了壓力。為緩解持續的高通脹,發達經濟體加速收
緊貨幣政策,今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連續6次大幅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到了375個基點。歐央行自2022 年7 月起,也開啟了11 年以來的首次加息,通過三次大幅調整,將邊際貸款利率上升為2.25%。
為應對歐美等國家的加息潮給人民幣帶來的貶值壓力,央行前期已采取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等措施進行前瞻性應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內經濟的沖擊。中國貨幣政策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在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始終將穩增長放在貨幣政策目標的核心位置,繼續有針對性地實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支持實體經濟復蘇,同時也會兼顧內外平衡。
經濟觀察網:歐美國家的經濟衰退預期對明年的出口會否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進口方面,能否保持2022年增速?
康勇:受基數較高、外需放緩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連續3個月下滑,10月出口額同比轉為負值,為-0.3%。分國別和地區來看,由于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加大以及美國消費逐漸由商品轉向服務,我國對美出口增速自8月開始進入負增長區間,10月當月同比下降12.6%;對歐盟出口增速在7月以來也呈回落態勢,10月同比-9%,對出口形成一定拖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正式生效的RCEP對我國與相關國家的貿易產生了積極作用。中國對東盟出口仍然保持高增長,自5月以來,連續6個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為出口的主要貢獻項。與此同時,中國與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之間的貿易也依然保持增長態勢。進口方面,三季度我國進口總額與去年基本持平,10月同比增速轉負。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拉低進口金額,另一方面也反映內需仍然較弱。
2023年,歐美國家經濟衰退預期導致外需持續放緩甚至收縮,將給中國出口帶來較大下行壓力,根據10月WTO最新預測,2023年全球貿易量可能僅增長1%,遠低于4月預測值的3.4%。但值得注意,隨著RCEP的持續生效,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合作將會繼續加深,會對中國出口形成一定支撐。進口方面,明年隨著經濟持續復蘇,內需將會逐漸轉好,有望拉動進口漸進回升。
經濟觀察網:投資仍是關鍵問題,國內投資如何保證有效性?如何吸引外資?
康勇:今年以來,盡管面臨通脹飆升、流動性收緊、地緣局勢復雜多變等多重挑戰,我國吸引外資成績仍表現亮眼。前三季度中國吸引外資破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在全球不確定性上升、能源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德國、韓國、日本、英國等多數國家在華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反應了對中國經濟長期走勢的信心。同時,中國引資結構也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持續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蘊含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投資和外資來華布局的關鍵領域。未來要進一步做好穩外資工作,一方面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高自貿區等開放平臺水平, 吸引更多優質外部要素資源促進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削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落實新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為外資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經濟觀察網:2023年,美國經濟走勢如何?美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康勇:2022年三季度美國經濟環比年化增長率為2.6%,較二季度的-0.6%有所改善。盡管三季度美國經濟展現出一定韌性,不過美聯儲快速加息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體現, 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
一方面,為了緩解持續的高通脹風險,美聯儲自3月以來已連續加息6次,加息幅度達到375個基點,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政策利率在2023年將提升至5%以上。受貨幣政策加速緊縮的影響,企業的借貸成本上升,投資、消費、房地產市場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居民購買力的下降和信心的削弱,導致消費者對商品購買,尤其汽車等大件消費表現疲軟。而住房貸款利率的上升導致貸款成本增加,降低居民購房意愿,私人住宅投資或將繼續下探拖累整體投資增速。此外,企業運營成本加大,使得企業商業信心有所下降。10月服務業PMI回落至46.6,連續4個月處于榮枯線之下,制造業PMI同樣自6月以來大幅回落,將對經濟修復動能產生擾動。
另一方面,美國勞動力市場依然保持相對緊張,預計將在短期內繼續給供給帶來一定的沖擊,使美國通脹率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一方面,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在今年一直穩定在 62.2%左右,尚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另一方面,盡管當前美國失業率已回落至歷史較低水平,但與疫情前相比,相同失業率的情況下,疫情后美國的職位空缺率一直處于高位,顯示了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供給依然短缺。雖然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可能會導致未來職位空缺數有所下降,但有意愿且有能力工作的勞動力減少,使得勞動力市場在未來一年可能會保持相對緊張。而相對較低的職位匹配效率,勞動力稀缺造成的供應瓶頸,或將在短期內繼續給供給帶來一定的沖擊。
宏觀政策加速收緊使美國企業家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回落,或將對美國經濟產生一定擾動。隨著美國經濟下行風險顯著加大,IMF預計2023年美國GDP增速為1%,較2022年的預期增速下降1.3個百分點。此外,美國經濟的停滯,會對全球其他地區經濟體產生更加一定的溢出效應,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需要企業重點關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