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銀行、保險、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紛紛參與試點。據悉,首批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金融機構包括23家銀行、11家理財公司、14家證券公司、7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和6家保險公司等。
從參與機構提供的產品來看,各類金融機構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選擇。銀行主要為儲蓄類產品,選擇人群大多為保守型投資者;基金公司主要為養老目標基金,目前市場上已擁有130多種產品,這類產品會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收益也有所波動,存在著一定的投資風險;保險公司推出的都是萬能險產品。
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實施,有助于推動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養老保障體系,促進市場化、商業化養老產品發展,滿足多元化養老金融服務需求,加快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壯大,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挑戰。
“上述金融機構加入個人養老金中來,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市場也將會有更多、更好的競爭力產品出現,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保險機構參與到個人養老金業務中來。”力碼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產品官湛勇認為,“與銀行、基金公司比較而言,保險公司更擅長經營長期資金,他們與養老保險產品的結合是具有天然的優勢所在。未來保險公司除了為客戶提供個人養老金產品外,還可提供包括整個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短期其他保障產品的附加等服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個人養老金市場廣闊。申萬宏源(000166)證券分析認為,對應當前個人養老金每年繳納1.2萬元/人,城鎮居民參與率提升15%至20%,2030年,預計個人養老金市場有望迎來1.8萬億元至3.1萬億元的規模。
湛勇認為,由于個人養老金制度剛落地,更多的投資者還持觀望態度,前期參與個人養老金產品購買人群可能不會這么樂觀。但隨著市場熱度的增加,關注者會越來越多。
希望信息化系統走在產品前面
為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支持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金融監管部門已明確金融機構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條件、產品要求、經營規則等,同時指導搭建金融行業信息系統,支持交易和信息交互。
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的搭建,讓市場信息更加公開和透明,金融機構要平衡好風險與收益、效益與成本的關系,控制好風險。同時也有助于投資者數據的積累,將為未來的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化系統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且這個環節要在產品成熟之前要比產品更成熟,”湛勇表示,“希望信息化系統走在產品前面。”
力碼科技作為一家保險業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數字化基礎建設的科技平臺,可以在信息化系統建設方面可以提供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包括提升他們的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的管理能力,利用互聯網+的創新的服務方式,為更多的to c人群和銷售端人群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務。湛勇表示,雖然目前個人養老金業務在中介渠道沒有開放,但中介渠道作為專業化的銷售公司來講,非常有利于推進個人養老金的銷售,未來個人養老金業務可能會進一步開放推進到中介公司。
養老金市場,科技金融公司大有可為
2016年至2020年初,隨著我國保障市場的崛起,健康險實現了突飛猛進,尤其是重疾險,在2021年初新舊重疾定義轉換之際,整個健康險市場快速增長的趨勢戛然而止。與此同時,儲蓄類產品、年金類產品被推向市場。目前,監管部門對儲蓄類產品也開始強監管,特別是增額壽險,最近監管要求排查這類產品是否有偏離投資假設、偏離保險公司的投資利息和定價預期,如果有的話將禁止銷售。
湛勇表示,市場若存在偏離投資假設或超出定價預期的產品,雖然客戶受益匪淺,但將給保險公司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因此,監管在整個市場長期固收類產品的收益下行的大趨勢之下,還需要確保保險公司能夠更加穩健經營。
從更廣闊的市場來看,老百姓(603883)的養老意識還不夠強烈,他們還需要一個市場教育的過程。未來,大的金融機構除了提供產品服務外,更多的應該是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在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養老服務上下功夫。另外,未來養老更多的問題是失能護理服務,但現在市場缺少能夠提供整個養老服務的人,且專業化能力不足,未來這種專業化的公司會越來越多,保險公司也在聯合學校培養專業化的人才,為公司未來失能保險人才提供人才儲備。
長遠來看,作為鏈接保險公司和銷售渠道的一個媒介,科技金融公司依托長期數據積累,基于海量、多維用戶數據形成精細化客戶畫像,識別客戶真實風險承受能力,在做好“鏈接”服務的同時,還能為養老市場提供更匹配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