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疫情政策調整一周
醫院就診人數并無大幅增加
據健康時報報道,廣州多區解除疫情臨時管控區,生活、生產秩序逐步恢復。政策調整一周,健康時報從廣州多家三甲醫院了解到,多家醫院的門診就診人數略有增加,但增勢不是很明顯,整體平穩。
12月6日,健康時報致電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門診部工作人員表示,近來就診人數增加不是很多,入院查驗健康寶綠碼可就診;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門診部工作人員也均表示,近期門診就診秩序平穩,根據不同科室涉及檢查項目的要求,入院就診部分需要查驗24或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一名醫生對健康時報表示,醫院近兩日剛剛開放,由于被列為新冠陽性患者定點救治醫院,近期患者較多。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一名醫師則表示,政策放開后,門診就診人數有明顯增長,但整體平穩。
“政策開放一周以來,醫院門診就診人數有所增加,但沒有大規模的增長,每日就診人數暫趨于平穩。”南方醫科大學一位骨科醫生告訴健康時報,門診就醫人群是否明顯增加主要由外地就醫人群和急重癥人群決定。“例如有些醫院主要就醫人群為外地來就醫的人群,由于各地政策不一,這部分人群就醫有一定差異性,不會出現大規模增長。此外,急重癥人群也是如此,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規模增長。”
同時上述醫生表示,不同病患需要就診的科室不同,也有輕重緩急之分,從目前來看,防疫政策的調整,對于醫院就診人數及醫療擠兌現象的出現,尚無直接的影響。
防止醫療擠兌要做好精準防控
在優化防控措施的同時,公眾也在擔心,是否會出現大規模的院內感染?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傳染病防治來說,院內感染是較為常見的,防止院內感染首先要把感染控制的工作做好。“一個專門接診傳染病人的醫院,是不應該造成大規模院內感染或者聚集性感染的。其他的傳染病,比如肺結核、麻疹、腮腺炎等,也是要注意院內感染的,防止院感是一個常態化的艱巨任務。”
金冬雁稱,院內感染的出現跟感染控制的漏洞有關系,出現漏洞需要去堵,但不是說一有院感馬上就要封院,馬上全部停診,這樣會嚴重影響非新冠病人的救治。“中國香港今年因為新冠疫情死亡超1萬人,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但是中國香港每年死亡5萬到6萬人,如果因為新冠疫情,其他的病人都不救了,只可能會死更多人。所以我們在醫院里要實現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就算是要封院,也是有必要的時候再局部封。”
金冬雁表示,中國香港在應對疫情的時候,從來沒有采取過封院的措施。中國臺灣當年SARS流行時采取封院,是因為醫院已經出現了廣泛傳染,醫生護士病人都有被傳染,所以才采取更果斷的措施。
金冬雁認為,出現散發性、小規模的院感后,不應該隨便以封院的措施來應對,而是應該采取精準防控,比如可以對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采取管控措施,但是無關的科室不需要停診。
“我們一定要提前把應對新冠疫情的分級診療措施制定好,到時候如果出現了醫療資源擠兌,不一定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癥和死亡病例比較多,很可能是我們的應對措施不合理造成的。把過多沒有太大風險的病人都收治到負壓病房,就影響了其他非新冠病人的救治,這就是在資源配置和分級診療上出了問題。”金冬雁稱。
金冬雁表示,乙類傳染病里面的流感、肺結核、手足口病等等,這些疾病也都是有危害的,但是并沒有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當然這些傳染病的病例相對較少,另外一個是我們沒有采取不必要的措施。我們把新冠病毒像對待季節性流感一樣處理,其實也是可以的。”
金冬雁認為,醫護人員感染以后,只需要短暫的休息就可以恢復工作,不需要排查一大堆的密切接觸者去跟蹤隔離。“一個醫生感染了,你把他周圍十幾個醫生都弄成密切接觸者去隔離,醫療資源就受影響了,這其實是沒必要的。”金冬雁稱,只需要挑出最高危的人,通過抗原檢測的方式進行常規檢測,等到真正確診陽性了,再讓他們去居家隔離,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醫療資源。
“在中國香港上一波疫情的海嘯期,香港醫管局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感染了,都是讓感染員工休息好了就回來。雖然是一波接一波的感染,但也沒有出現醫療資源的擠兌和崩潰。”金冬雁認為,如果對感染者采取過當的管控措施,造成醫療資源擠兌的可能性就會增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