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傳世濃香·溯源之旅”,到2020年升級為“家有老酒——民間尋寶五糧液專場活動”,再到去年“‘家有老酒’尋找民間老酒鑒評五糧液專場活動”。今年“家有老酒——尋找民間陳年五糧液專場鑒評活動”(以下簡稱:“家有老酒”五糧液專場活動)即將于12月15日舉行。
“品質之上,唯有老酒。”對于老酒的價值和地位,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給出了最精準的定位。重視老酒、激活老酒,讓老酒重新煥發新的產業價值和市場價值,是中國酒業協會和各大名酒都在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
五糧液也不例外。從近年來的動作可以看出,五糧液對陳年白酒十分重視,從戰略層面不斷彰顯其陳年白酒的價值,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對五糧液的產品認知,提升五糧液產品價值。
家有老酒”五糧液專場活動即將舉辦,陳年五糧液火熱征集
陳年白酒,歷久彌香。近年來,隨著市場持續升溫,陳年白酒的品質魅力和時間價值得到進一步的認可。收藏、品味、研究陳年白酒,成為酒類消費新時尚。
早在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五糧液就榮獲專家“香氣悠久、風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高度評價,在名酒收藏市場上具有顯著優勢。
不僅如此,陳年五糧液、陳年五糧濃香酒的價格也增速明顯,例如去年“家有老酒”活動期間,五糧液發布的《陳年五糧液及五糧濃香系列酒收藏價值參考指數》,曾公開透露以80年代前期的鼓型瓶(蘿卜瓶)五糧液漲勢突出,年增長率高達50%;80-90年代尖莊陳年白酒、90年代五糧春陳年白酒均有較高的年增長率……
12月1日,“家有老酒——尋找民間陳年五糧液專場鑒評活動”正式開啟報名通道,面向廣大陳年白酒收藏者征集酒品。據悉,陳年白酒收藏者可通過H5參與報名,每位收藏者可攜帶“兩瓶陳年五糧液+一瓶陳年五糧春”報名參加鑒定活動,每瓶酒的年份均不能晚于2012年,現場鑒定通過后可獲得“家有老酒”專屬禮盒一個。
報名延續到12月9日24時截止,通過報名審核的陳年白酒收藏者,可以參加12月15日在宜賓舉辦的現場活動。
作為五糧液12·18系列活動之一,“家有老酒——尋找民間陳年五糧液專場鑒評活動”由五糧液主辦,中國酒業協會指導,旨在推動陳年白酒產業和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每年都會吸引眾多行業專家及陳年白酒收藏家、愛好者踴躍參與。
酒業家獲悉,今年,“家有老酒——尋找民間陳年五糧液專場鑒評活動”將設置“專家面對面”、專業咨詢師提供陳年五糧液價格指導建議、白酒專家分享陳年五糧液收藏知識和鑒定技能、陳年五糧液珍稀套盒拍賣等豐富活動內容,進一步提高嘉賓的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感。
業內人士指出,連續多年舉辦的“家有老酒”五糧液專場活動,已經成為了中國國際名酒博覽會上的重要看點,吸引了眾多喜歡五糧液老酒產品的老酒愛好者前來參加。同時,各個年代的五糧液產品、珍稀老酒也在宜賓露出、交易,推動了老酒市場的繁榮,也加強了消費者對五糧液老酒的認知。
名酒老酒戰略躍然紙上,陳年五糧液擁有巨大升值空間
關于瓶儲陳年老酒,是指中國陳年白酒,通常為整瓶酒從灌裝出廠日期起,已經投放市場并經過長時間存放,保存完好,其內在品質具有特殊的陳香、陳味風味特征的酒。中國酒業協會對陳年老酒的標準定義是:“由具備白酒生產資質企業以傳統白酒工藝釀造,出廠10年以上,且存放完好的白酒產品”。
近幾年來,陳年白酒市場的表現特別突出、收效特別明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陳年名酒的品質認知逐步清晰,認同感逐步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老酒市場的規范化、專業化運作。陳年白酒市場逐漸從私人愛好發展成為白酒行業重要的細分市場,品味老酒、收藏名酒,已經成為酒類消費的新趨勢、成為白酒發展的新動能。
《中國老酒市場指數報告》顯示,近幾年來陳年酒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8-40歲的陳年白酒消費人群占整個陳年白酒消費人群的67.61%。這個數據充分說明。年輕消費群體更加關注陳年白酒,更加喜歡陳年白酒。白酒的品質,文化和價值認同正在回歸。
五糧液是最早觀察到老酒商機的名酒企業之一,這也是其連續四年在12·18期間舉辦“家有老酒”五糧液專場的一個重要因素。有長期跟蹤觀察五糧液品牌發展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五糧液老酒內涵豐富、厚重綿長,既有時間的味道,又承載著一代人的情感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眾所周知五糧液老酒存量少,兼具產品的稀缺性、市場的廣闊性與品牌的成長性,但其珍貴的飲用價值、投資價值、收藏價值還未得到充分彰顯,處于難得的價值洼地,擁有巨大的增值空間。
重拾老酒價值,讓消費者親身體驗、詮釋以五糧液為代表的高端濃香型白酒的品質力量,是五糧液近年來的重要工作之一。
而白酒品牌專家、龍騰虎躍品牌策劃機構董事長紀家晶也認為,老酒是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名酒在高端市場的又一種價值表達,消費者能夠以五糧液老酒來待客、禮贈,這對被宴請方是莫大的尊重和禮遇。而五糧液所堅守的“種、釀、選、陳、調”五字美酒秘訣,也將成為未來五糧液老酒在收藏、禮贈市場中的重要砝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