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埋頭狠抓經濟,擴內需了。11月進出口均大幅下滑;衰退陰霾籠罩下,全球景氣度普降。
一邊是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一邊是經濟試圖重回正軌,發展的戰鼓已然敲響。12月6日,為2023年經濟政策明確方向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京召開。此次政治局會議的重點在“三穩”和“四敢”。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分析,“三穩”是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即穩增長、穩就業和穩物價。“四敢”則是要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四敢”導向有利于推動各方摸索試錯的積極性,有利于推進經濟發展,其重要意義怎么評價都不為過。
而且,此次政治局會議表述中首次提到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很顯然,這與“四敢”之內涵相輔相成。
若對比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產業政策”內容,會發現房地產方面,去年提及了“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今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通稿內容則未提房地產。
相關疫情方面,去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科學精準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今年則是“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此次政治局會議之后,對2023年的中國經濟可以更加樂觀了。”徐高稱。
與此同時,伴隨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和毒力的減弱,繼二十條優化措施之后,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自即日起,實行十條優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新十條”內容包括對無癥狀和輕型病例采取居家隔離;跨地區流動不再查驗健康碼等等。至此,重挫經濟的三年疫情或近尾聲。疫情沖擊之下,2022年的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驟然增大。
農銀國際預期2022年美國、中國、歐元區、日本及英國的經濟分別增長1.8%、3.0%、3.1%、1.5%及4.0%,2023年則分別增長 0.5%、5.0%、-0.5%、1.4%及-0.6%,相比而言,上述國家在2021年經濟分別增長5.7%、8.1%、5.2%、1.7%及7.4%。
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高速通脹、債務危機和生活成本危機是未來兩年企業在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開展業務面臨的最大威脅。
宏觀數據疲軟,微觀感覺更甚。“三穩”與“四敢”之緊迫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則,當前預期也不可能“搶跑”經濟。如防疫政策優化與房地產融資政策放松——經濟重啟之強預期下的市場表現搶眼。
“近期市場方面,持續一年多壓制市場風險偏好的因素在逐漸緩減,美聯儲鴿派加息、國內疫情管控政策松綁、政治格局逐漸穩定。”歌斐資產宏觀策略研究董事負責人范彥君告訴經濟觀察報,這些無論在市場結構、還是在系統性機會方面,都有一定提振作用,疊加估值修復邏輯下,前期估值低位板塊開始輪番表現。
諸如,匯率方面,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與美國經濟預期走弱條件下,美元指數近一個月以來高位回落7%,同時其他主要貨幣兌美元均不同程度上漲,歐元上漲8%、英鎊上漲9%、日元上漲8%、人民幣上漲5%;相對而言,人民幣較其他主要貨幣回升幅度較小。
徐高坦言,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我國應對沖擊能力強,政策回旋余地大的優勢并沒有改變。隨著經濟政策更多向短期穩增長和長期促發展聚焦,更加注重激發各方活力,中國經濟定能快速跳出當前的困境。
細觀“四敢”,干部、地方、企業和群眾均被涉及。在徐高看來,當這組成了整個中國經濟的各方都“敢為”、“敢闖”、“敢干”和“敢首創”的時候,各方的活力和積極性就能被激發,中國經濟就一定會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次政治局會議敲響的不僅是短期穩增長的戰鼓,還敲響了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戰鼓。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是政府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我國一方面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另一方面又有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活力。“四敢”無疑是在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的活力。
展望2023年,“雖然宏觀波動的邊際影響在放緩,由于中、美經濟周期錯位造成的經濟增長、企業盈利周期均不同,權益走勢方向將在波動中修復;債市將高位震蕩;美元指數將震蕩回落到中長期中樞95附近,其他主要貨幣仍有相對升值空間。”范彥君認為。
而“四敢”突圍大背景下,2023年的資產配置風向又如何?
“中國的相對經濟增長率將在明年回升,影響全球基金經理的資產配置。”農銀國際認為。
其邏輯是:2023年,中國和發達經濟體將處于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前者預計將上升,而后者則下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合組織(OECD)和農銀國際的估計,2022年中國相對于其他三個主要經濟體(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相對增長率有所下降,但2023年將大幅增長。因此,全球基金經理的資產配置將受到影響。盡管一些資本市場投資者擔心發達經濟體2023年可能出現衰退,但主要國際組織目前的預測預計發達經濟體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目前他們的預測表明,2023年美國和歐元區經濟增長持平,但不排除未來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考慮到2023年全球藍籌股的收益增長將明顯低于2021-22年,農銀國際預計,價值股在2023年的表現將優于增長股。MSCI世界指數的每股收益增長將大幅放緩,預測同比增速從2021年83%的增長率降至2022年的12%,至2023年的6%。鑒于經濟和利率周期,2023年大型企業的收入不太可能強勁增長。
“許多大型企業可能會在2023年精簡運營、收緊成本控制、去杠桿化資產負債表,并通過股息和股份回購獎勵股東。成本效率的提高將支持盈利。隨著增長勢頭減弱,成長股的估值將進一步下調。在這種情況下,價值股很可能在2023年跑贏大盤。”農銀國際判斷。
具體到大類資產的邏輯而言,范彥君指出,相對驅動力有所不同:
譬如,A股基本面看,全A盈利于今年二季度小幅反彈后,三季度繼續下降,從ROE(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率水平看,創業板盈利能力持續上升,而中證500于2021年四季度達到高點后持續回落。中證1000、科創板盈利水平處于高位回落階段,滬深300緩慢下降。由于疫情放開后可能仍有短期供給沖擊,A股盈利預計2023年一季度筑底,現階段主要在于估值修復和風險偏好修復邏輯。
估值分位來看,萬得全A風險溢價率處于歷史分位64%,滬深300位于73%的水平,創業板位于95%;綜合盈利和估值來看,創業板相對更有中期優勢;滬深300仍有估值修復空間;價格方面,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于10月份開始同比轉負,由0.9%下降到-1.3%,表現在工業企業利潤方面,工業企業利潤及營收分別環比下行0.7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結構上,上游利潤回落顯著,中游溫和回升,下游繼續承壓。可以看到,生產資料PPI下行過程中,生活資料PPI卻顯著上行,上游到下游傳導明顯。對于市場表現而言,周期資源類表現或將在下一階段弱于中、下游行業。
債券市場看,據范彥君分析,影響債市的基本面、資金面、貨幣政策、中美利差等因素各不相等;在穩地產政策三支箭發力之后,地產產業鏈融資約束將逐步緩減,預計在掣肘經濟的兩大因素,疫情管控與地產政策在2023年消失之后,經濟基本面溫和復蘇;政策面在通脹下行、寬信用的環境下,預計將維持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而資金面配置需求將繼續中期內擾動利率走勢;10年國債利率將維持2.9%附近震蕩,難有趨勢性下降行情。
人民幣匯率方面,范彥君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經濟基本面、貿易和利差;2023年國內基本面溫和復蘇,中美10Y利差目前仍在倒掛為-100bp,隨著美聯儲加息放緩,預計內外利差趨勢上行;因此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主要在于內需恢復與外需放緩差;從10月的貿易數據來看,進出口同比均繼續回落,對美歐出口大幅負增長,海外需求下行和10月國內疫情擾動是進出口回落的主要原因,2023年,預計海外需求進一步回落。外需下行壓力加大。預計人民幣匯率仍然較為弱勢。
吸引子科技董事長石磊則認為,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勝率正在發生轉變,中美經濟周期反向反轉驅動著人民幣對美元從貶值到升值,目前,經過匯率拋補后的跨境利差幾乎不再倒掛,這將成為人民幣匯率轉強的重要路標。
展望海外市場,范彥君判斷,美國通脹拐點或已經出現,美國10月通脹數據同環比均超預期改善,從結構上看,10月通脹分項中能源(下降2.2個百分點)、核心商品(下降2.9個百分點),往后看,11月油價回調,去年同期基數進一步抬升,將帶動通脹進一步回落。同時美國就業市場出現松動,但基本面數據仍有韌性。11月申領失業金人數繼續小幅上行,當前就業緊張勢頭有所降溫。但同時零售數據反映當前需求仍強。亞特蘭大聯儲預計四季度實際GDP環比折年率為4.3%(三季度2.9%),因此,聯儲希望放慢加息步伐以更好地觀察政策效果,同時提示終端利率或需要更高以抑制通脹。當前FedWatch數據顯示12月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75.8%。聯邦基金期貨市場隱含的終端政策利率預期為5%,在明年6月達到,并于下半年逐步回落。
據范彥君分析,美國經濟韌性、加息預期和配置需求大概率會使美債收益率于2023年仍維持較高水平,目前美債信用市場,AAA級別收益率為4.77%,1-3年投資級別企業債利率可以達到5.38%,具有較高的配置價值。
在石磊看來,全球市場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向,趨勢正在變得明朗起來。A股、港股、貴金屬、美債、美國通脹保值債券成為趨勢最受益資產,工業品、國內債券面臨較高不確定性,歐美股票仍將處于熊市。
石磊建議投資者提升A股配置力度至高配,并在路徑上保持高度機動;對于國內利率債和信用債,由于兩者盈虧比都較低,而動態來看,國內宏觀環境未來可能使得其勝率下降,建議投資者低配國內利率債和信用債。
海外金融緊縮正在緩解,大宗商品市場出現震蕩環境,這一環境將使得貴金屬表現好于工業品。石磊建議投資者此時可以高配貴金屬,或者貴金屬相關股票,需提防需求下降是否會帶來大宗商品整體大幅下跌,如果出現,也會拖累貴金屬的表現。此外,從尾部風險來看,仍需提防海外信用風險事件和離岸美元流動性指標的提示。
從組合整體角度看,石磊認為,A股、港股、貴金屬、美債各自均受益于當前環境,且平衡配置四類資產可以抵御國內環境恢復不及預期的小概率事件,特別是美債資產在組合中不可或缺,因為,如果未來路徑走向國內環境恢復不及預期的小概率方向,屆時全球需求將持續大幅下降,美債將有更好表現,從而抵御股票資產的回撤。
展望全球股票市場,“長期看,全球角度美股平均ROE最高,因此長期應重點布局美股,亞太市場短期來看,香港、韓國、越南PE較低,可以關注;其中港股市場在國內經濟復蘇,美聯儲加息緩和情況下已經率先迎來反彈。后期應重點關注國內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以及中期產業政策調整方向。”范彥君判斷。
撥云見日終有時,守得云開見月明。此刻,國內市場不確定性趨弱,趨勢日漸明朗,盡管外圍市場仍難免云波詭譎;而市場若向好,資產配置風向漸明,投資者亦蠢蠢欲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