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北京一家醫院開設的發熱門診。 圖/視覺中國
1.在微信搜索【京醫通】微信公眾號。
2.選擇就診服務→掛號→【首都兒科研究所】。
3.在主頁上點擊【新冠咨詢】。
4.查找醫生開展圖文咨詢,詳細且有條理地描述病情及需要咨詢的問題,可上傳圖片、報告等,等待醫生接診回復即可。本組圖片/網絡截圖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記者12月10日從北京急救中心了解到,受疫情影響,120日呼叫量激增至日常的6倍,其中咨詢、重復撥打占比超7成。專家表示,不合理致電120影響急救服務效率,導致急救資源不足,可能影響他人生命安全,建議市民非必要不要輕易撥打120。
記者從北京急救中心獲悉,自本次疫情發生以來,120調度指揮中心日均呼叫量持續增長,12月9日24小時120電話呼入量31863次,達到常態化呼入量6倍以上。
“呼叫量太大,排隊太長,真正有需要的呼叫可能占線;救護車數量有限,效率也降低了。”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勇表示。
120來電中,政策咨詢類、重復撥打電話快速增長,嚴重影響危重癥患者接聽效率;涉疫患者非急危重服務需求持續升高,擠兌日常危重癥患者院前急救服務需求。
以12月9日的情況為例,電話號碼呼入12460個,共呼入25414次,其中呼入次數大于1次的電話號碼數量6011個;要車電話2504次,占比21.24%。其中急危重癥要車1081次,占比43.17%;非急危重癥要車1423次,占比56.83%;咨詢、重復撥打等電話9289次,占比78.76%。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陳志稱,政策調整后,居民感染新冠可自行就醫,但大多呼叫120的感染者屬于無癥狀或發熱,并非急危重癥患者,可居家對癥用藥,或使用私家車自行前往醫院。
他提醒,對于急危重癥患者,無論是否感染新冠,都應第一時間呼叫120;對于非急危重癥患者,非必要不要占用120資源;疫情政策、藥物調整、健康咨詢,不在120接線員的專業范疇內,居民可向住地居委會、專業醫生尋求幫助,為有急救需求的市民留出寶貴的醫療資源。
■ 基層醫療
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接診有發熱等11類癥狀患者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12月10日表示,為更好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作用,確保發熱等11類癥狀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便捷的就醫服務,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全部建立發熱診區,通過轉型現有發熱篩查哨點、設置發熱診室等方式,為發熱等11類癥狀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記者了解到,為指導做好發熱診區建設工作,確保發熱診區的防疫安全和服務規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了《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熱診區工作指引(試行)》。目前,全市3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能為發熱等11類癥狀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實現了全覆蓋,市民如有就醫需求可首選居住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健康評估情況和臨床表現,實施分類處置。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表示,下一步將開展督查指導,督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開展診療服務,落實好感染者健康管理工作,全力保障首都市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據新華社
■ 定點醫院
北京地壇醫院調整定位 今后只收重癥和危重癥轉診患者
此輪疫情中,北京市共設北京地壇醫院、北京佑安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等作為新冠定點醫院。隨著政策調整,普通醫院開始接收核酸陽性病人,定點醫院的定位也將改變。
12月10日,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陳效友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他介紹,目前在院新冠患者共367人,相比前期已明顯下降。醫療資源放開后,地壇醫院今后將只接收經專家評估后轉診的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對重癥資源也做了相應強化。 新京報記者 戴軒
患者需經轉診入院
新京報:地壇醫院現在情況如何,只接收新冠患者嗎?
陳效友:截至12月10日晨,在院的新冠患者367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130人,占比1/3左右。我們的日常診療還沒有開放,因為院內所有病區都開放接收新冠患者,另有病房樓在改造升級。以后所有醫院都收治新冠感染者,不像之前統一送到定點醫院,因此2023年,會有序復工復產,對外開放門診、急診和住院。
新京報:政策調整后,地壇醫院在新冠救治方面的定位是什么?
陳效友:政策調整后我們定位明確,只收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目前全市收治孕產婦合并新冠的醫療機構有限,地壇醫院仍接收部分孕產婦合并新冠的患者,隨著救治能力提升,以后這部分群體會逐漸減少。
今后隨著政策調整,社會面病例在短期內肯定會增加,雖然重癥比例低,但基數大,絕對數也不小。在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和北京市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地壇醫院收治重癥和危重癥新冠患者的醫療救治人力和物力都做好了相應的儲備。隨著重癥患者增加,地壇醫院具有87-100張的重癥床位。
新京報:之前新冠患者統一轉運到地壇醫院,以后重癥患者怎么來?自己掛號,還是通過其他方式轉運?
陳效友:市衛健委已經組織了重癥篩查專家團隊,對于申請來院的患者會進行評估,適合的患者可以轉運來院,不是患者掛號自行來院,而是由專門的機構幫助轉診。譬如原本是居家的,癥狀加重了,由社區來幫助協調轉診;如果之前在各區醫院,則需由醫生在平臺發起申請。
我們的應急專班24小時值守,接到單子后會轉給病房值班二線,根據年齡、性別進行床位分配,平臺再安排120轉運,辦理住院。部分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乘私家車來院,按醫院流程對接住院。
感染后應保持理性
新京報:你對醫療擠兌怎么看?
陳效友:目前沒有發生醫療擠兌的情況。
隨著政策調整,感染人數短期內肯定會上升,住院絕對人數也是會上升的。但現在大家對新冠的認識更到位了,無癥狀或輕型患者可以居家監測,病情稍重的可以去方艙、區級醫療機構治療,不是必須到定點醫院。隨著疫情控制,經過短暫的困難時期,病例數也會下降。從目前的醫療資源來看,不會出現醫療擠兌的情況。
新京報:“短暫的困難時期”可能多久?
陳效友:我們說的“短暫的困難時期”是指在短期內會出現感染人數激增的情況,會出現重癥病例增多,其具體時間尚不能準確預測,但不會太長。從前期掌握的數據來看,感染后11天左右會轉陰,也就是說感染后最多經過1-2周可以恢復。
新京報:在這期間我們需要怎么做?
陳效友:現在有些人覺得,“不如早點感染”,這種觀點并不正確。“遇陽”雖難避免,但“求陽”沒有必要,仍然可以通過個人正確防護做到盡量不感染。我們建議非必要不聚集,出行戴好口罩,注意休息,加強營養。
目前最需要轉變的是看待新冠病毒的心態,要客觀理性。其實感染新冠病毒后,總體上大多數患者病情輕,不需要住院治療,可居家進行監測,無需產生恐慌情緒,在居家監測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病情轉重的情況,可以隨時來醫院就診。要加大新冠病毒感染的科普宣傳力度,掌握更多關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監測的防治知識,出現發熱等不適癥狀,可口服一些退熱藥物進行緩解,讓大家能夠買得到這些常備藥品,才能降低恐慌情緒。
■ 在線服務
首兒所開通
“新冠咨詢”線上服務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目前,新冠陽性患兒根據病情可采取居家隔離康復。記者從首都兒科研究所(以下簡稱首兒所)了解到,該院于12月8日開通了“新冠咨詢”線上服務,為居家患兒提供便利服務。
近期,首兒所頻繁接到居家隔離患兒家長的咨詢電話,問題包括“孩子確診后,不同的癥狀吃什么藥比較合適?”“陽性患兒居家應該如何護理?”“用藥后癥狀緩解較慢是否需要更換藥品種類”等。為此,首兒所組織了呼吸內科、感染科、重癥醫學科、中醫科70余名主治醫師級別以上的醫生,為居家隔離患者提供線上咨詢服務。
目前,“新冠咨詢”所產生的費用不支持醫保報銷,咨詢服務僅提供圖文咨詢,不提供開藥和藥品配送服務。病情不穩定和急危重癥患者不適合線上咨詢,要到醫院就診。
具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