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海杰
食管癌是位居我國發病率前十的癌癥類型。隨著我國老齡化不斷加深,食管癌患者發病人數不斷攀升。對于高齡老人,放化療及開刀手術都存在著巨大風險,而微創腔鏡手術術式的改進與應用為食管癌的微創治療帶來新希望(000876)。
老人喝口水都嗆
原來是食管里的腫瘤在“攔路”
84歲的朱大爺近期出現吃飯下咽困難,感覺有梗阻感,沒有在意,改喝稀飯為主,過了三周后,連喝稀飯、喝水都有嗆咳癥狀,還伴有反酸、燒心等不適癥狀,一個月的時間就瘦了2斤,朱大爺寢食難安,家人擔心老人安危便帶其就診。輾轉幾家醫院,做了CT及PET/CT等各項檢查,均診斷為食管癌并食管周圍及縱隔多發淋巴結轉移。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朱大爺在家人的帶領下輾轉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胸外科主任張哲門診尋求幫助。入院后,經過胃鏡的進一步檢查,朱大爺被明確診斷為食管癌(鱗癌)。
不懼高齡挑戰
雙鏡聯合微創除癌
“患者84歲高齡,基礎情況較差,放化療風險較大且療效不佳,開刀手術雖然效果明確,但是對老人身體是個很大的考驗,風險很高,經過綜合評估,我們選取了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療方案——胸腹腔鏡聯合微創食管癌切除。”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胸外科主任張哲表示。
在張哲的帶領下,手術如期進行,方案為先行胸腔鏡胸段食管的游離及淋巴結清掃,再行腹腔鏡胃的游離及淋巴結清掃,最后行頸部吻合。該團隊在高齡食管癌微創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手術可能遇到的挑戰做了全面評估和應對方案。術中,食管腫瘤較大(達5cm×5cm),縱隔內多發腫大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長期進食困難導致的營養不良等均對手術造成了一定困難,對術者的操作提出嚴苛挑戰。張哲團隊配合默契,經過4個小時的精準手術,患者癌灶被完整切除,并完成了消化道重建。得益于微創術式,朱大爺術后第3天順利拔除胸腔引流管。在醫護一體化精心管理下,患者住院期間無感染、無吻合口瘺等嚴重并發癥,術后第8天恢復經口飲食,最終于術后12天順利康復出院。
“腔鏡聯合的微創術式在食管癌根治術上的應用已經得到臨床驗證,它為食管癌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希望,近年來,我們已經通過該術式讓多位高齡食管癌患者受益!睆堈鼙硎。
微創新“鏡”界
讓患者告別“長蜈蚣”大切口
青島市市立醫院胸外科從2009年開始微創胸腔鏡探索,經歷了從胸腔鏡輔助小切口,三孔胸腔鏡,到2孔胸腔鏡,直至現在的單孔胸腔鏡下完成幾乎所有的微創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食管裂孔疝等手術治療。
從最早借用腹腔鏡開展手術,到標清、高清胸腔鏡、3D胸腔鏡手術,到今天最新的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高科技設備的迭代為微創胸外科發展插上翅膀。
3D技術助力精準手術。為適應臨床小結節手術微創化及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的臨床需求,3D打印機三維重建技術被應用到指導開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從常規的優勢肺段切除,到復雜肺段切除以及聯合肺段切除,滿足了最大限度切除腫瘤、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這一臨床目標。
對精準微創的孜孜以求和不斷探索是推動青島市市立醫院胸外科微創腔鏡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最大驅動力。單孔胸腔鏡肺葉肺段切除,聯合肺段切除,胸腹腔鏡聯合食管賁門癌切除,縱隔腫瘤切除,食管裂孔疝修補及抗反流手術,機器人輔助單操作孔肺切除,食管癌切除等已成為科室常規開展的優勢技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