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新金融發展非常看重金融科技與資本力量的強強聯合。特別強調“科技為器、金融為本”的理念,金融的本職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以科技來推動金融的普惠性。
編者按
2019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大灣區資本市場平臺建設、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以及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等具體目標。我們重磅推出《灣區金融大咖說》高端對話系列,計劃采訪大灣區金融行業的領袖大咖,針對大灣區金融發展的熱點議題進行深度解讀。第一期,我們獨家專訪了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本期推出第二期,我們獨家專訪前香港交易所CEO、滴灌通創始人李小加,聽聽他對金融創新、對打破小微企業融資困局的看法。
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風塵仆仆的李小加。
這位港交所前“掌門人”的個人履歷頗為豐富,干過石油工人、當過記者、做過律師,并曾在摩根大通擔任過高層,堪稱香港金融界的傳奇。一年前,他正式卸任港交所CEO,毅然踏上了創業之旅。
李小加曾坦言,掌舵港交所的十年是他人生中“最興奮和有意義的日子”,帶領港交所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推出滬深港通、債券通,大刀闊斧地推出新股改革,迎來了阿里巴巴、騰訊在港上市,香港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地。
然而,作為金融市場的頂層領導者的經歷,亦讓他深刻理解了傳統金融體系的痛點——金融資本無法觸達大量的小微企業。“要想打破小微金融的困局,必須把傳統金融這個‘大坨子’打碎,越碎越好。”他坦言。
為此,自稱“水利工程師”的李小加創立了專注投資中國小微企業的金融平臺——滴灌通。相比傳統投資機構尋找“參天大樹”,滴灌通不斷拆分小微企業的單位,把資金投到了門店這種最微小的“細胞單位”,讓金融觸達經濟的深土末梢,滴滴精準灌溉。
李小加在采訪中透露,滴灌通的門店投資速度遠超預期,得到了投資者和市場的積極反饋。截至2022年11月30日,滴灌通已經簽約連鎖品牌170多家,簽約實體門店近1800家,覆蓋零售、餐飲、服務、文體四大領域,遍布中國31個省份140多個城市。
然而,這些傲人的成績在李小加的眼中僅僅只是開始。11月30日,滴灌通宣布已獲澳門特區政府批準,將于澳門設立金融資產交易所。據了解,目前滴灌通交易所的技術平臺已搭建完成,未來幾個月將從會員納入開始籌備,并進行最終規則的整合及產品上架準備,最快于明年第一季末開始營業。
資料圖片
澳門交易所落地
《21世紀》: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產交易所的會員主要是針對哪些群體?
李小加:會員主要為金融機構,背后的參與者/投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和專業個人投資者,不包括散戶。
《21世紀》:未來該交易所初期會推出哪些類型的產品?何時會考慮開放給散戶投資者?
李小加:首期推出的產品是交易所可交易的每日收入分成合約憑證(Daily Revenue Contract Certificates/DRCCs)或DRCC的資產包,對應的是海量小微門店的每日收入分成權益。目前暫無計劃開放給散戶投資者。后續階段,交易所會探索提供其他權益類金融資產的交易及相關服務。
《21世紀》:為何會選擇在澳門設立該交易所?
李小加:滴灌通在澳門獲得交易所牌照是國家和澳門政府對滴灌通模式的認可和支持。也說明了滴灌通模式對于粵澳現代金融生態建設。特色金融服務創新方面可以有所作為,能夠成為金融服務實體、構建大灣區多層次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新支點。
從滴灌通布局落地的角度,澳門有兩個很顯著的好處。第一,澳門擁有非常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無外匯管制,同時較少條條框框的歷史包袱,澳門橫琴跨境雙向的一體化發展是國家戰略,具備很好的時代機遇,澳門剛剛發布的2023年施政報告中特別強調“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重要,其中現代金融就是“+4”領域的重點發展產業。澳門金融產業的發展必須拓展新的服務領域和服務群體,走一條與香港、深圳不同的“特色金融”的發展之路。在這一點上與滴灌通非常契合,更容易以新思維、新市場、新技術為突破,走出一條創新的道路。
第二,落地層面。澳門橫琴合作區在金融產業的發展思路包括積極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創新跨境金融管理體制、簡化投融資管理程序。QFLP跨境股權投資渠道雙向拓展等方面,在具體業務落地上,具備很好的政策和便利。
粵澳新金融發展非常看重金融科技與資本力量的強強聯合。特別強調“科技為器、金融為本”的理念,金融的本職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以科技來推動金融的普惠性。而這也恰恰是滴灌通的核心理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創業就是每天挑戰
《21世紀》:你當時卸任港交所CEO時曾經說過不想再打工,現在終于如愿以償了。現在自己創業當老板的感受怎么樣?
李小加:一個事情干了很長時間也該換換環境了。主要也是覺得想做一些事情,站在中央市場的這個視角久了,你可以看到很多大的發展趨勢。你很想讓這個市場能跟得上,但比較難。后來就覺得,想要做一些新的市場嘗試的話,可能得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去做。那就是該創業的時候了。
《21世紀》:你創業一年多時間,遇到過最大的挑戰有哪些?
李小加:挑戰是每天都有了,因為這整個是一個新的事情、一種新的方式、新的投資基礎設施,然后要找到一種新的投資產品,這個產品能廣為接受,所以每天都要想很多事情,然后去探索。最后,還要跟市場進行不斷的碰撞,然后最終找出這樣的方式來,很有意思。我不覺得是什么挑戰,是一個很強的好奇心驅動。
《21世紀》:一個成功或者優秀的創業者,相比之前作為CEO,需要具備的特質有哪些不同?
李小加:作為港交所這樣的中央市場運營者,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把市場的一切都要想得到。這個金融市場好像一群狼在雪山上走,最強大的這些大銀行、機構,在最前面披荊斬棘地往前沖,老弱病殘很多在中后方,但這個斷后的狼是最強的,一般是交易所,或者是基礎市場的運營者。有一個大問題是它沒有能力把老弱病殘甩開,你要改變市場,得要拉著大家一起往前走,市場的運營者要把市場拼命地往前去推。你的權利很大,但你的責任也很大,你能夠產生對市場很巨大的沖擊力的改革,但(這)也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
創業后最大的感覺,因為這件事是完全嶄新的,每天都得接受新的挑戰。自我解放的感覺很大,但是你的壓力也很大。在中央市場的時候,你知道一旦這個事情進行了咨詢以后,一定會把它落實。自己創造一個新型市場的話,那還得要真正地想清楚所有邊邊角角的問題。然后讓所有的參與者可能的需求和產生的問題,有沒有解決方案,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當然,好在我們這是一種新型投資,每日收成合同(DRC),這意味著你每天回錢的本身就是一個新的信息,這種投資方式等于每天都在退出,反饋的速度和機制很強烈。你也很快知道你的投資是否正確。
“諸葛亮”和“臭皮匠”
《21世紀》:相比傳統的VC、PE模式,滴灌通放棄了行業研究慣性,而是基于大數定律來簡化投資決策過程,你們只關心兩個信息點,回本周期和平均經營期限,這套方法論在實際投資過程中驗證的成效如何?
李小加:你說這個很重要,就是大數準則。傳統的PE和VC投資者投進去以后,實際上是投了一個諸葛亮,他幫你分析,而滴灌通是一堆“臭皮匠”,我們不懂哪個小店好哪個不好,但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分析,靠每天把事情拆到每個店,把收入拆分做一個規律性的大判斷。我們跟這些小店談的時候,就是談一個時間軸和參與比例的下降幅度之間的關系。我反正投很多這樣的店,總有一、兩個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的整個組合都很好。
《21世紀》: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在市場上可能有各種各樣的錢,為何要選擇滴灌通的錢?你如何定義好錢與壞錢?
李小加:世界上有兩個極端,銀行要的回報是有限的,收個利息就完了,就意味著它對風險是非常在意的,天天想的都是把壞賬降到最低,關心對方能不能還上錢。另外,VC、PE們可能是十個項目七、八個都不好,但是成功的那一、兩個,可能100倍的回報,他關心的是有沒有巨大的回報,風險無所謂。我是在中間,他們是在找參天大樹,或者投的事情至少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但是,我只是投瓜,春天來冬天走。只要在它這個短的生命周期中,我們能拿到合理的回報。
《21世紀》:套方法論現在驗證得怎么樣?目前合作門店的生命周期和回本周期如何?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大約在哪個范圍?
李小加:我們有個百千萬計劃,一季度過百,今年上千,明年上萬。百計劃是跑通這個系統,千計劃就是找到問題找出方案,開始進行模塊化和數字化。今年本來是(完成)千計劃,但速度之快我們自己都很意外。今年8月底就(完成)千計劃了,年底估計大約一千七八百。我們現在每個月的投放能力差不多已經到三四百家了,到年底應該到500家,明年年中應該能上千家。萬計劃基本上是大規模,真正批量地推出了。
模式共鳴
《21世紀》:當下整個資本市場都在經歷寒冬,滴灌通此前吸引了很多重量級的投資者,目前在融資端的情況怎么樣?
李小加:我覺得大家都很明白傳統金融的挑戰和問題,我們這樣一種新型的模式,在理念上、邏輯上,大家都有很多的共鳴。同時,如果成功了,能產生很大的社會效益。無論是共同富裕,支持勞動者創業,(還是)影響力投資。
《21世紀》:在你的主導下,港交所此前推出了18A章生物科技類公司的上市改革,成績有目共睹。近期有消息指港交所研究放寬大型科技公司的上市標準,如果改革成功,將對香港市場帶來哪些改變?根據你以往的經驗,應如何平衡監管與市場的關系?
李小加:肯定都是向好的方向在發展。首先當時最核心的是解決眼前規模最大的和效果最大的,18章A是一個板塊,VAR(同股不同權)又是一個大板塊,這兩個板塊屬于巨大的需求已經在,要趕快把障礙拆除。如果說這個企業還沒有收入,也沒有其他辦法能確認的話,可能要靠規模。沒有收入的公司很多,硬科技的公司也很多,但是沒有像18A有一個藥品監管者來幫你把關,怎么來平衡監管風險?至少市場已經認為你很大了,就是說大家有很聰明的人已經把錢給你,讓你變成這么一個大公司了。監管者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市場的聰明人的判斷。
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軌跡清晰
《21世紀》:在你的帶領下,香港資本市場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亦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地。未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何更好“立足中國、連接全球、擁抱科技”?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兩地市場的互聯互通?
李小加:我覺得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和整個軌跡都很清晰,一直在往前走。這個市場需要把有些障礙去掉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多特別的干預政策。比如有些核心的普通法系,保護司法獨立,高度的市場運作機制,這些東西我們一直都沒變。這兩年的挑戰都和這個市場本身的關系不大,都是地緣政治的挑戰、疫情的挑戰、全球貨幣政策的挑戰等。全球范圍的金融市場都會引起很大的震動,未來一兩年一定是不平凡的,是動蕩的。
《21世紀》:你曾說過香港是你的家,從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你也在香港工作生活了20多年,你覺得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何在?
李小加:(香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這是最國際化的中國市場,或者是最中國化的國際市場。如果你熱愛中國的一切,也熱愛世界的一切,你不想失去一些國際上的事業和習慣,每天的生活你又能夠感覺到祖國的存在和家鄉的機會,和你在這里面能夠發揮的作用,沒有一個地方能(像香港)讓你有這樣兩種感覺。香港就是永遠感覺你人在中國,心系世界,也是人在世界心系中國。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
《21世紀》:滴灌通的創業計劃是不是一定和香港有關?香港在其中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李小加:滴灌通的這種模式目前投資的底層資產,這種模式目前只能在中國,因為中國現在是個無現金的社會,我們這個模式要求你的收入是數字化的,可以截流的收入,在全世界其他所有的經濟體中還有大量的現金存在。這也是中國眾多的數字化經濟,一定能夠讓中國在資本市場上翻開一個新篇章,在里面我們一定是領導者,別人會跟著我們走。
我很希望在金融市場上,中國第一次有機會重塑游戲的規則,以這種形式投資,才能真正讓金融回歸實體、回歸土壤,支持我們經濟生活中最基礎的毛細血管末梢的小微(企業),那才是我們最有活力的經濟基礎。如果滴灌通的模式能夠廣為推廣,真正成為一種可以上量的大規模的投資方式,再一次造就新一輪的對中國的投資。這種投資不再是華爾街的游戲,是真正的錢和實體、錢和深土、錢和小微之間的深度聯系和投資,讓投資回歸本質。
(作者:朱麗娜 編輯:李艷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