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舉行。在今天(12月1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2—2023年中國經濟年會上,中財辦及財政部等多個部委高層現身解讀會議精神。
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預計我國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 明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表示,今年經濟增長與年初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都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的表現,預計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
韓文秀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的軌跡。
韓文秀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先后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政策效應將在明年持續顯現。明年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一些新政策、新措施。那么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表示,目前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新收入占55.9%,大多數人都是打工者。增加收入必須穩定和擴大就業,特別是體制外眾多勞動者的就業,公共工程和企業絕不能再拖欠農民工和勞動者的工資。地方政府和大企業也絕不能再拖欠中小微企業應得的款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居民凈收入占16.8%,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和城市居民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為他們創造公平競爭,正常有序的營商環境。
寧吉喆表示,近三年疫情,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者、自主經營者傷害較大。要以進一步落實助企惠民政策,優化調整防疫政策為契機,切實增加這兩部分人的收入。2021年轉移凈收入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7%,比2019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表明疫情沖擊下,國家加強對基本民生的保障,要在現有政策框架下繼續擴大覆蓋面,把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和低收入群體納入保障范圍,保障這部分人收入穩定增長。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解讀財政政策明年如何加力提效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加力主要體現在一是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專項債券、調度資金等,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持續推動財力下沉。
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量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用做資本金范圍,今明兩年持續形成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
三是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做好困難群眾失業人員動態建設和救助幫扶,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為經濟運行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
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
二是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機構,加大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協調等重點領域投入,支持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更直接、更有效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
三是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
四是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財政政策效能。
五是持續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與就業、產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許宏才表示,明年的財政政策要兼顧當前和長遠,筑牢風險防控制度的機制,抓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強化財經激勵約束和財會監督,不斷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2023年的貨幣政策總量要夠 結構要準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2023年的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總量要夠,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
劉國強表示,在黨中央關懷下,金融穩定法目前已進入人大立法程序,明年有望出臺。這將明顯提高金融重大風險防控能力,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發揮重要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吸引外資機遇和挑戰并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對我們國家來說,吸引外資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從挑戰角度來看,目前各國吸引外資的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國家出臺很大力度的補貼政策,來吸引高端的制造特定的一些產業。
隆國強表示,跨國投資者分散風險的考慮在上升,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一些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對外轉移,國內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但面對這些挑戰的同時,我們國家有很多吸引外資有利的條件。一個是我們國家的市場規模大,產業配套全,給投資者帶來的商業機會多。疫情發生以后,世界各國的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很多跨國公司的業績也是很難看的,很多國家的投資都是虧損的。但是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企業是盈利的,甚至有的是唯一盈利的企業。此外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也很有活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現代化事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綠色轉型的加速,消費結構的升級,都會帶來很多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地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明年要繼續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促進更多產業達到國際前沿水平。同時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近兩年來,我國新能源(600617)、新能源汽車,增勢強勁,成為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力量。
王一鳴表示,明年要繼續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當前,俄烏沖突推升能源價格,引發歐洲一些產業的外移,我們也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的新機遇,來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來增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此外,還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和自立優勢,集中優質資源合理攻關,在高端芯片、重大裝備等領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保證產業鏈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綜合自央視新聞、中證網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