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繼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關于農業強國,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稱,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著眼統籌“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該文章稱,要準確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突破重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立足國情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習近平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體現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縱觀世界強國發展史,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根據唐仁健發表的署名文章,農業強國具備六個基本內涵,并一一對應六個方面。分別是:供給保障安全可靠(重要基礎)、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根本動力)、設施裝備配套完善(物質支撐)、產業鏈條健全高端(突出標志)、資源利用集約高效(內在要求)、國際競爭優勢明顯(應有之義)。
中國農村發展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立足國情并吸取國際經驗,農業強國應該具備“四強一高”的基本特征,即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以及農業發展水平高。其中,“四強”決定了“一高”,“一高”又代表了“四強”。
在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家黃祖輝看來,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農業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處理好國家發展與安全關系的重要關鍵。
黃祖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要建成農業強國,關鍵要從大國小農、人多地少、不同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存在懸殊的這一基本國情出發,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強國農業普遍特征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之路。這就需要把握好“三對關系”,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種糧效益的關系、大量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系、農業政府干預與市場主導的關系。
關于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山東農業大學地方政府與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國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固然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有其合理之處,值得借鑒,但絕不能簡單照搬照抄。畢竟中國有著與之截然不同的國情、農情,比如在資源稟賦、農耕歷史、發展階段等方面,因此要想實現農業強國,勢必要立足中國現實。
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在會上,習近平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000061)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障糧食供給的安全可靠,既是對未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的預見,也是基于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背景下的自覺。
為做好這件頭等大事,中央提出了系統的應對舉措。
比如,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9年,中國制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針對這一行動,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抓緊制定實施方案”。
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唐仁健在前述文章中提出了“實現人均一畝高標準農田、人均占有糧食600公斤”的目標。該目標超過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50%。
多位學者認為,這是基于中國即將邁入高收入水平國家這一現實,對人均糧食消費需求所提出的更高目標。
魏后凱稱,人均糧食占有量400公斤是國際提出的滿足最基本糧食安全指標之一,是糧食安全的底線要求。我國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了這一安全線,就放松要求。
黃祖輝稱,考慮到口糧消費的增長主要取決于人口的增長,與畜禽蛋奶等相關的轉化糧消費需求則主要取決于人口收入的增長,中國消費者未來對畜禽蛋奶的消費需求勢必會不斷增長。這也意味著,對轉化糧消費的需求將會有顯著增長。
要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督查專員顏波撰文稱,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耕地方面,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確保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在技術方面,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原創技術、底盤技術突破,解決好種業“卡脖子”難題;針對智能化現代農業裝備、高端機具等農業科技方面的短板弱項,抓好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全鏈條科技支撐。
要保障糧食安全,在耕地、種子之外,還離不開利益保障和考核督促。在會上,習近平強調,“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要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
陳國申稱,從利益保障方面來看,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要加大對糧食主產省、主產縣的財政獎補力度和糧食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保障產糧大省、大縣重農抓糧得實惠、有發展,不能讓生產糧食越多者越吃虧。在此基礎上,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及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三區共責”,都承擔起保面積、保產量責任,做到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需要說明的是,建設農業強國,既要立足國內,又離不開國際市場和資源。這也正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指出的,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魏后凱稱,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由于人口眾多、消費市場巨大,國內對各種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與荷蘭、以色列等國家不同,中國正在加快建設的農業強國,其底線要求是確保糧食安全。
他說,由于國內水土資源有限,保障糧食安全首先應該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比如,實行分產品、分層次的糧食安全戰略,按照口糧、谷物、其他重要農產品等優先序,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對于大豆、油料等,從安全角度保證國內具有相應的自給率;其次,利用荒山荒地、荒漠戈壁等發展設施農業、戈壁農業,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要食物,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再次,加強農業國際投資和合作,不斷提高中國在全球配置糧食資源的能力。積極培育一批大型跨國糧食生產、加工和貿易企業集團,鼓勵企業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豐富土地資源優勢,建立一批穩定的海外糧食生產和供應基地,增強中國企業對國際糧食貿易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優化糧食貿易結構,促進糧食進口市場多元化,提高糧食進口的安全性。
最新評論